农发行推行金融创新 “五联贷”破解小型农企融资难

2018-10-28 18:46:54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黄紫豪

  上证报讯 为解决小型涉农企业融资难题,一种名为“五联贷”的创新贷款模式在农发行系统内诞生兴起。经过两年运行,该模式在解决涉农企业抵押资产不足、降低银行风险方面颇有成果。

  所谓“五联贷”,是联通了地方政府、兴农公司、担保公司、农发行、联合体企业的五个要素,通过五方合力,最终形成对涉农企业的信贷支持。

  据悉,在该模式下,农发行向蒙城县投放超过1.5亿元扶贫贷款,破解了8家龙头企业以及101家小微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难题,为各经营主体降低融资成本约550万元。

  为深入了解“五联贷”的运作模式,记者跟随调研组来到安徽省蒙城县,探访“五联贷”是如何在这里“开花结果”的。

  涉农主体“贷款难”,商业银行“难贷款”

  都说民营企业融资难,小型涉农主体融资更是“难上加难”,很多情况下,小型涉农企业苦于不符合贷款条件和政策性信贷支持范围,从商业银行很难拿到贷款。

  “现在种植企业土地是没有产权的,而由于是农业设施用地,仓储用地也是没有产权的,这种资产拿去抵押,银行是不认的。”蒙城县城投公司下属兴农公司总经理张军每谈及此都显得很着急。据了解,在“五联贷”模式下,蒙城县内大大小小一百多家农业企业的贷款都要由他“经手”。

  事实上,这些涉农的经营主体很多尚处于起步阶段,不仅存在有效抵押资产不足的问题,在公司治理机制、资金管理、规范性等当面,也难以通过贷款审批这一关。

  “涉农主体体量比较庞大,良莠不齐,在运行过程中,企业一旦出现问题和状况,必然增加农发行的管理难度。”农发行亳州分行负责人表示,在“五联贷”模式出现之前,该行在涉农主体的信贷管理上有些“力不从心”。

  据他介绍,此前在与涉农企业开展信贷合作的高峰期,全辖四个机构,约40个信贷人员,服务了37家涉农企业,一人可能会承担1至2户。迫于管理压力,2010年之后有选择性地退出了一批涉农企业。

  龙头企业“背书”,小型企业“用信”

  针对小型涉农企业体量大、规范性差的特点,“五联贷”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小型企业的资金管理权“下放”给了关联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的信用为小企业“代言”。

  “借助龙头企业的资金风险防范能力、县兴农公司的资本后盾,用龙头企业、县级大型企业做背书,可以解决银行资金风险的问题。”张军表示,“五联贷”模式为小型涉农企业贷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路子。

  据农发行亳州分行负责人介绍,在“五联贷”模式下,兴农公司了组织八家规模相对较大的农村企业,然后由这8家农村企业分别联合一些下游合作社和农户,形成最终授信用信层级分明的资金供应管理体制。

  这8家联合体中,有两家由面粉公司牵头,两家由种业公司牵头,其他分别由食品、化肥及其他农业发展公司牵头,涉及101家小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农场,农机、种植、蔬菜、养殖等专业合作社。

  “金冠面粉是八家联合体单位中用信最大的公司,一共1.5亿元的贷款额度,他们用了6000万。”上述负责人称,该面粉公司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5.35亿元,净利润1630万元。

  “他们的资金渠道来自兴农公司,拿到资金后,他们将资金输送给下游的家庭农场、合作社,来做一些订单式的扶持。等到小麦收成上来以后,再由家庭农场和合作社把粮源组织给金冠面粉公司,由他们负责加工再进行出售。”该负责人介绍称。

  兴农公司担当承贷平台,构筑银企风险“防火墙”

  县兴农公司在“五联贷”中作为承贷平台,从农发行获得授信,再统一向联合体贷款,扮演了“中间人”的角色,将还款风险在银企之间隔断,构筑了一道信用风险“防火墙”。

  “我们兴农公司作为承贷公司,向农发行进行承贷,2017年承贷1.5亿元,推动了一大批项目建设,2018年我们继续又申贷了1.2亿元。”张军说。

  除此之外,兴农公司还破解了涉农企业有效抵押资产不足的问题,促成了有使用价值的资产在企业间流转,转化成现金流。

  在此过程中,联合体龙头企业将资产抵押给兴农公司,并由兴农公司按照贷款额度75%的比例最终向银行提供抵押担保,抵押物为其名下确权的合法有效的资产,如土地或房产等。

  虽然很多“无产权”资产对于银行来说并不能形成抵押物,但可以在企业之间流转。

  张军介绍称,实际操作中,通常由一家企业收购另一家企业的有价资产,并最终用可以形成抵押物的资产完成与银行的贷款交涉,实际上是一个资产转化的过程。

  “将来对涉农企业的资产管理、资产认定要有进一步的举措。”张军提到,如果小型涉农企业资产不能得到有效认定的话,可能出现风险蔓延。(黄紫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