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企退保问题突出 自保件、互保件风险引发监管关注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韩宋辉)上海证券报记者4日从业内获悉,监管部门关注到了自保件、互保件等不规范的人身险销售行为所带来的风险,将出台相关措施进行针对性的规范管理。这意味着,人身险销售人员通过自行购买保险完成业绩考核的路不好走了,其背后的循环投保、虚增保费等乱象也将进一步得到遏制。
据了解,“自保件”是指在职销售人员作为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的保险合同;“互保件”则是由在职销售人员销售,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为另一名在职销售人员的保险合同。通过“自保件”“互保件”来达成考核任务、应对业绩压力,已经是人身险行业长期盛行的行业潜规则。
一位保险业务员告诉记者,通常情况下,自保件和互保件要么真实投保、不进行退保,要么事后退保、不收取佣金。然而,随着近年来“代理退保”风气盛行,部分自保件、互保件逐渐演变成一种收取佣金且恶意退保的“退保黑产”,成为保险业内外勾结骗取佣金的“内鬼”。
上述业务员介绍称,保险销售人员流动性非常高,很大一部分保险销售员在一家公司供职时间不超过一年,基本都是把身边的亲朋好友及熟人“薅个遍”就转行。因此,他们在职期间往往会想方设法拿到保险公司的考核奖励,自保件与互保件由此产生。这也带来一个问题,这样的保险销售人员大批量离职时,自保件、互保件随即大量退保,不仅推高保险公司退保率,还伴生“代理退保”问题。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平安人寿、中国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的退保金分别同比增长89.0%、59.0%、124.3%、89.2%。有业内人士分析称,由于监管政策更替及疫情持续的影响,今年人身险销售不景气,保险销售人员脱落较为严重,相应的自保件、互保件退保推高了险企退保金。由于代理人数量基数大,头部险企退保问题尤甚。
今年4月,银保监会曾发布《关于深入开展人身保险市场乱象治理专项工作的通知》,重点摸底保险公司是否强迫从业人员购买保险,通过即买即卖、即买即借、循环投保虚增保费并套取费用。
近日,地方监管部门再表态,要求保险机构建立健全自保件和互保件管理制度;鼓励各保险机构加强对销售人员为亲属购买保险的管理。保险机构应在保险单和核心业务系统中真实、完整地记录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的姓名、工号;对自保件、互保件的保费继续率、业务比例等进行必要的风险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妥善处理自保件、互保件引发的投诉举报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化解舆情风险。
针对个别保险公司将自保件作为销售人员入职条件的,监管部门明确表示,禁止保险机构以购买保险产品作为销售人员转正或入司的条件,禁止强迫或者诱使销售人员为达成业务考核指标而购买保险。保险机构不得允许自保件和互保件参与任何形式的业绩考核和业务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