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委办公室秘书局局长陶玲:五个标准衡量资管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1-09-17 14:30:29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孙忠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孙忠)“今年底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明年开始资管行业将迎来真正考验。资管行业的高质量标准可以从五个方面衡量。”金融委办公室秘书局局长陶玲在17日召开的2021年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上如是表示。

  陶玲表示,过去三年多时间,是中国资管行业的“纠错期”,行业回归初心,新的监管制度不断出台,机构整改持续推进,影子银行规模大幅收缩,存量产品风险正在有序化解。展望未来之路,将是资管行业的“蝶变期”,从机构到监管,都将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金融改革开放而成长。

  中国资管行业的成长之路是在严监管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资管行业的高质量标准是什么?陶玲认为可以从从五个方面衡量。

  第一个标准是,做好实体经济的直接融资提供者。

  前些年,资管行业的乱象主要源于金融机构自身违规经营,多层嵌套,自我循环,脱实向虚。反思过去乱象的深层次原因,实体经济的发展模式是重要因素。在举债加杠杆、扩投资保增长的发展模式下,实体经济对间接融资的需求很高,直接融资往往异化为间接融资,资管行业的非标投资成为表外信贷。除了非标投资外,一些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也存在明股实债问题。资管行业的乱象也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映。因此,资管行业能否回归直接融资的定位,也取决于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也将进一步促进资管行业的转型。

  在新的形势下,资管行业应当以实体经济的需求为根本,着力解决资金来源、期限结构和投资行为短期化问题,投资重点向普惠小微、科技、绿色和产业链金融倾斜,成为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的重要力量。

  第二个标准是,做好广大居民的财富管理者。

  她表示,过去一直没有回答好的问题是,资管行业是为谁服务的?在实践中,银行理财,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资管机构,往往为融资方需求考虑,从融资方角度设计产品、募集资金,形成投资融资化,偏离了“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定位,偏离了对广大居民的服务。

  资管行业回归本源,就是要成为广大居民的财富管理者,自觉坚持委托人利益至上,履行诚信、尽责的受托责任。

  当前,中国已成了全球第二大的财富管理市场。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万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在此之外,还有广大的中低收入群体,他们也需要表达简单、理解容易、操作便利、购买和退出顺畅的普惠型理财产品。可以说,居民财富管理存在巨大刚需。

  第三个标准是,做好资本市场的稳健投资者。

  资管行业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密切,相互成就。中国拥有全球第二大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资本市场为资管行业提供广泛的投资机会,而资管行业作为机构投资者,也将极大程度决定着资本市场上升的可能性和稳健性。

  高质量资管行业的第四个标准是,做好金融体系的活力竞争者。

  从中外金融实践看,行业竞争性与机构活力正相关,竞争越激烈的行业,机构的活力越强。

  随着监管标准的趋同,不同类型资管机构依靠牌照套利的空间缩小,需要发挥特长,形成差异化特色。在整个金融体系中,资管行业面临的竞争最为直接和激烈。未来,谁能把握客户需求,持续打造资产的组合能力,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第五个标准是,做好严监管的受益者。

  她表示,严监管的目的是管住风险,促进规范发展,而不是扼杀创新。过去三年多时间,治理影子银行风险的成果有目共睹,过渡期结束后,监管进入常态化,与行业需求相比,供给侧的监管还要在以下方面持续改进和完善:

  一是监管要更加专业。监管者要坚守监管的主责主业,恪尽职守,体现专业主义精神,保持监管执法的一致性。对行业创新,采取积极包容的态度,尊重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尊重法治,尊重契约,尊重市场,创造一个公平有序的监管环境。

  二是监管要更加突出风险为本。首先,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产品风险与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是打破刚兑、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基础。对此,要切实加强信息披露监管。监管的另一个重点是,控制机构的流动性风险,资金池、期限错配最终都表现为流动性风险,而流动性风险往往是机构经营失败的直接原因。第三要强化风险隔离监管,隔离不同投资者的风险,隔离产品风险和机构风险,隔离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风险。

  三是监管方式要更加优化。监管政策正在成为影响市场预期的核心因素。监管者要主动加强与市场的沟通,向社会传递清晰信号,提升监管的确定性,兼顾当前和长远,强化政策出台的统筹协调,避免非预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