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时评丨刺眼的红码,谁给你们的权力?

2022-06-14 18:38:36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陈羽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陈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几乎人手一码的健康码为全国人民构筑起健康的“防火墙”。两年多以来,健康码已经成为大家出行的通行证、健康的筛查器、防疫流调的法宝。

  然而,好的技术在应用中,也会成为“双刃剑”。这不,有人利用健康码念起了“歪经”。

  据多家媒体报道,河南某村镇银行储户在前往郑州沟通“取钱难”问题时,抵达郑州后发现扫场所码或者豫康码时被赋红码。按照国家健康防疫相关规定,这些来自全国各低风险地区的储户并不符合赋红码的条件——他们既不是感染者,也不是密接或者次密接,更不是自境外入境!

  因为莫名其妙“背上”红码,他们自然在郑州失去了自由行动的自由——无法搭乘公共交通,不能入住酒店,甚至可能需要到指定地点进行防疫隔离。而他们为数不多的选择,大概只能是乖乖到防控部门指定地点购买了点对点车票,哪里来的回哪里去。

  手里明明拿着48小时内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却有一个分外刺眼的红码如影随形,让这些莫名其妙被赋红码的人寸步难行。一时间,“储户红码”在社交媒体上成为热议话题。

  当地有关部门对这些储户的健康码赋红码,明显就越界了。也许在那些动用“霹雳”手段的人看来,对区区几百号储户进行赋红码,能掀起什么风浪?

  然而,这一行为,明显侵犯了老百姓的个人隐私,触及了底线,引起了广泛的不安全感。2020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中就明确,“加强防疫健康码数据规范使用,强化数据安全管理,切实保护个人隐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条则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该条款,就决定了健康码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特定用途,仅限于疫情防控,而不得用作他途。

  以己推人,唐山打人事件之所以有如此广泛的关注度,正是因为人们的同理心——我不是受害者,但下一个受害者可能就是我!同样的,事关每一个人的健康码正确使用,自然不是小事,如果滥用的苗头不加以遏制,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身陷“红码困境”的受害人!

  我们不禁要问,上述“赋红码”的执行主体是谁,具体执行程序是如何进行的?在全国疫情发展最吃劲的时刻,关乎全国抗疫大局,谁给了你们这样滥用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