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券商分析师为何热衷于拆车?

2022-07-19 12:57:27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朱茵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朱茵)中信证券研究部一份长达93页的拆解特斯拉的研报在圈内不胫而走,甚至成为投研圈的段子素材……这已不是券商研究界第一次拆车行动,此前瑞银、海通国际都有过此类举动。为何证券研究界会热衷于拆车?

  不可否认,首先是当下资本市场的“含车量”在大幅提高。汽车制造业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以新能源车为代表的相关产业更是炙手可热,一辆车所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上市公司数量众多。

  其次是车业的“含金量”也在大幅提高。由于新能源车的销量不断攀升,对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带动明显。一家基金公司甚至在直播时直言“无新能源不言新发展”。安信证券最新的分析认为,今年上市公司半年报的“一个最为鲜明的观察是基本面中的‘含车量’和‘含房量’,即与新能源车相关的上市公司业绩大多预喜,而与房地产相关的上市公司则大多预减。投资者眼光所在,也是分析师研究的重点。

  在一个火热的研究领域,如何获得更多关注?简单的研报已然是一片“红海”。若是在东方财富的研报平台搜索,可以发现与新能源行业相关的研报页面多达465页,每个页面有研报50条,总数量在行研报告中可谓冠绝群雄。

  那么,唯有另辟蹊径。但是,拆车能达到实证研究目的吗?分析师“拆车”行为最早出现在瑞银的实证研究所,其曾对一辆特斯拉 Model 3、一辆2014年款的宝马i3和一辆2017年款的雪佛兰Bolt进行拆解,比较三者的动力总成、电子系统、做工外观等,给出了一些令大众认识颇感“意外”的研究结论,一时领行业之先。

  中信的这份报告由五个行业的8位分析师共同完成,包括云基础设施行业、新能源汽车行业、科技产业、汽车及零部件行业、计算机行业,而最终的结论只是“坚定看好中国智能电动化发展趋势……”,并给出了30只投资标的,且几乎都是买入评级。此前海通国际那份拆解比亚迪的报告,则更像一份比亚迪车部件说明书,并未有何研究结论和推荐标的。

  中信的这份报告虽一时博取了眼球,但似乎并未获得投资界的认可,社交平台上更是段子频出:一是吐槽所推荐标的并无新意;二是报告所提示五大风险因素根本看不出研究痕迹,如新能源汽车增速不及预期、汽车智能化发展不及预期、电池技术路径的不确定性、动力电池上游材料涨价等。

  不仅投资者吐槽,其他行业的分析师也纷纷开始娱乐化拆解研究对象。有一位券商研究所所长直言,如果行业研究都要拆开来看,那军工研究员怎么办?这位所长还称,他们公司是不会提供此类研究费用的。

  另有一位券商研究所所长委婉地表示,虽然“拆车”这一实证研究方法,可以获取一手行业信息、了解供应链,但关键还是要立足研究为本,把研究质量做扎实,通过详细的分析、深入的思考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明确可靠的核心观点,生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新能源车上下游产业链极为丰富,涉及的投资标的也较为庞杂,如何厘清其投资价值,业内欢迎更有效的研究方法。好的研报重在分析方法有效,分析逻辑严密,观点有别于市场共识,从而利于投资人做判断。如果分析师花费了巨大精力和财力,却只能给出说明书式的研报,这种表演式的“勤奋”,价值几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