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网络安全守护数字经济 院士专家畅谈可信计算与传感器产业前景

2022-09-12 17:18:44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李兴彩 刘晓莉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李兴彩 刘晓莉)9月9日,2022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海地区活动高峰论坛分论坛暨海上院士讲坛(第37期)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演播厅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杨珉等网络安全和数字化领域知名专家,以及来自相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媒体代表,齐聚一堂纵论网络安全话题,普及网络和数据安全知识,并就当前热点进行交流。

  上海证券报社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叶国标在致辞中表示,互联网给人类带来很多便利、福利,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困扰,甚至麻烦。数字经济时代,守护网络安全必须有完备的制度体系、先进的高科技软硬件、发达的产业、众多国际一流人才,还要求公民具有丰富的网络安全理念、知识和技能。

  “数字产业化已经形成新型的产业链,影响到网络安全、系统安全、个人设备隐私保护、供应链安全,必须构建安全保障体系。”沈昌祥强调,当前,数字经济面临严峻的网络安全挑战,必须构建安全可信的网络空间新生态。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

  沈昌祥介绍,中国可信计算通过感知预警应急反制、风险分析准确定级、评审备案规范建设、严格测评整改完善、监督检查消除隐患等“五环节”全程管控,实现了攻击者进不去、非授权者重要信息拿不到、窃取保密信息看不懂、系统和信息改不了、系统工作瘫不成、攻击行为赖不掉等“六不”防护效果。

  记者注意到,完备的可信计算3.0已经形成产品链,迎来巨大的新型产业空间。沈昌祥举例,目前,在具备可信计算功能的国产CPU(处理器)、嵌入式可信芯片及可信根、具备可信计算3.0技术的设备方面,已经实现了产业化,诞生了海光信息、天津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优秀企业。

  “人类走过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化时代,正在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化时代。”褚君浩强调,智能化的最大特征是,一个智能化的系统需要具备动态感知、智慧识别、自动反应等三大支柱功能,其核心是数字化网络,体现在数字城市建设、智慧地球、人工智能等方方面面。

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

  动态感知的基础是高精度传感器,其采集的数据构成了物联网,通过数据分析即可用于数字城市建设,数字经济发展。褚君浩介绍,当前传感器呈现出高精度、高灵敏、高响应、高稳定性、高可靠性等发展趋势。物联网建设则需面向信息传感科技前沿、面向物联网技术产业发展、面向智慧城市数字、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就传感器产业化,褚君浩强调,整体上中国在中低端领域已经实现了突破,在高端领域少数发展较好,许多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也意味着产业化机遇巨大。实现突破,一是要加强创新意识;二是要注重原理、基础领域研究,着力研发新原理、新结构、新产品。

  杨珉表示,守护网络安全,不能仅仅依靠现有的网络安全企业去完成,而是更应该发挥科研院所与相应机构之间直接的合作,要把风险发现和风险防范处理整合在一个更快更高效的链条上,才能达到网络安全守护数字化转型的目的。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杨珉

  本次活动由中共上海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员会指导,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上海证券报、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共静安区委网信办、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协办,雅本化学全程战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