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城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求

2022-11-27 19:51:27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宋薇萍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宋薇萍)11月27日,中国城市百人论坛 2022 秋冬论坛正式召开,论坛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市域社会治理与战略规划”,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举行。论坛由中国城市百人论坛和上海财经大学举办,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承办。

  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成员、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在会上表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社会治理的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是一致的,即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市域社会治理必须补短板、强弱项。社会治理的水平事关人民高品质生活、事关社会高质量发展、事关国家高水平开放。

  张学良认为,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治理,三者缺一不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是以城区为重点的城市内部治理。城市是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的集中地,必须抓好这个“火车头”,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另一个关键环节是,城市治理实际上不应局限于一个城市内部,而是要在城乡间、区域间进行联动。比如污染治理、数据共享等问题,在单个城市内部是难以解决的,必须突破行政边界,从都市圈、城市群等跨区域层面联动治理,推进基础设施一体高效、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等,共同探索跨区域联动协商新机制。

  上海是世界观察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在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征途上,上海长期以来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着力打牢城市物质基础、增进人民群众福祉、彰显城市精神品格、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在率先探索创造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道路上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形成了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从上海的实践出发,张学良认为,城市治理要“见物、见人、见空间”。

  “见物”:城市治理的保障在于物

  张学良认为,城市治理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多种因素来制定城市规划是应有之义。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提高建筑标准和工程质量,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智慧城市,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均是城市治理提质升级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障。

  “见人”:城市治理的本质在于人

  张学良认为,城市发展的本质和核心是为人的生活生产服务,要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这实际上回答了城市建设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传统经济学多从生产者出发,研究生产行为,而忽视了人的消费行为。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也是理性人假设,将人看作均质的,但实际忽视了人的多样性、复杂性与社会属性。比如马斯洛理论就把人类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丰富了“理性人假设”这个理论。此外,城市规划学虽以空间见长,但规划学里面的人在什么地方,怎么把人和空间进行结合也是规划学面临的难题。因此,建议以跨学科视角研究城市治理理论与实践探索,力求从经济学的“理性人”、统计数据与大数据的“元素人”、社会调查问卷的“社会人”向现实中的“长期、可持续、可跟踪的社会人”转变,关注鲜活的“个体人”场景与案例。城市治理也要求必须从满足人民在学习、生活、工作、住房、消费等方面的需求出发,打造与各类城市主体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公共服务空间与设施,这样才能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见空间”:城市治理的前提在于空间

  张学良认为,空间是城市治理的载体,包括街道、社区、乡村等,这些不同的空间都是治理的基本单元。例如:口袋公园不仅是单纯为人们提供休闲游憩、安全防灾的一处场地,还承载着社会交往、文化展示、教育科普、促进健康、生态保育等多元功能。口袋公园里不仅有促进人们身体健康的步道、器械等,还是一处随时可去的开敞绿地,对居民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改善作用。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有着大量人流的大型公园已不是第一选择,家门口的口袋公园便显得尤为珍贵。人们不需要走很远,就可以来到一片开敞的绿地,呼吸新鲜空气,放松身心,获得幸福的生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