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独家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影响深远 建议中国企业要未雨绸缪

2022-12-09 22:23:44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宋薇萍 陈雨康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宋薇萍 陈雨康)由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联合主办的“双碳”战略与绿色发展——2022年上海公共关系国际论坛于12月8日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黄震在论坛上以“碳中和目标下能源绿色转型”为主题进行了主旨演讲。他说,面向碳中和的能源转型,不仅是能源问题,也不仅是技术问题,它是一个全局性、系统性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先立后破的过程,而其路径要基于政策、技术和市场等多个层面来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决策。

  会议间隙,黄震接受了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他说,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影响深远,建议中国企业要未雨绸缪。

  上海证券报: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如何理解这里的“积极稳妥”?您认为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能源供应体系具有哪些特点?

  黄震:“积极稳妥”表明,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我国既要保证能源安全稳定供给,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又要不断减碳,脱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推进“双碳”进程,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在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尚未建立起来时,煤炭仍是能源领域不可或缺的压舱石。

  上海证券报:二十大报告还提出,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一提法?目前我国在这一转型的过程中存在哪些痛点和难点?

  黄震: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不断减少碳排放,这并不意味着减少能源使用。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物质基础。我国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占比大,导致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密切相关,能源曲线和碳排放曲线几乎是一致的。

  有一组数字:美国的年人均能源消耗量约为10吨标煤,而中国仅有3.5吨标煤。这表明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远低于发达国家。未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仍离不开能源支撑,而实现“双碳”目标核心是要把碳排放量降下来。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赋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不断减少碳排放,实现能源曲线和碳排放曲线逐步脱钩。

  上海证券报: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启动在即,您认为从政府和企业来说,当前需要做哪些应对准备?

  黄震:去年7月欧盟委员会推出“碳边境税”征收计划,今年6月欧洲议会表决通过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法案,将于2027实施,意味着除自我碳中和外,欧盟开始寻求减碳措施的外部化,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国际贸易新体系即将开启。我认为,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将会对整个国际贸易,包括中国的出口贸易产生很大的影响。国内已有一些企业主动在厂房屋顶上装光伏板,这样,在产品生产链上,就能实现低碳排放。

  建议要加快建立产品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其意义是,一可从产品侧倒逼企业和产业链减碳,产品的碳排放核算是基于生命周期的方法(也称碳足迹计量),涵盖产品从设计、生产、销售、使用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核算不同环节的碳排放,从而指导企业进行产品全生产链碳排放管理,以达到最终生产出低碳产品的目的,并且可通过产品侧倒逼供应链各环节减少间接碳排放,从而实现全产业链降低碳排放。二是应对欧盟“碳排放边境调节机制”,利用当下CBAM尚未正式实施的重要机会窗口,尽快建立产品的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体系,为即将实施的碳关税做好准备,提升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上海证券报:目前“双碳”领域人才培养现状如何?

  黄震:推进“双碳”进程,要加强“双碳”人才的培养,如由碳交易衍生的碳核查、碳会计、碳审计、碳资产管理和碳金融衍生的碳信贷、碳保险、碳债券等工作专业性强,我们十分缺乏这些方面人才。我们要强化国家目标、市场需求与学科建设间的联系,加快培养低碳行业专业人才,同时需对市场参与主体进行能力培训,为我国绿色转型发展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人才保障和专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