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能源汽车补贴、原材料价格……权威专家这么看!

2023-02-19 12:38:15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李苑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李苑)在日前召开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专家媒体沟通会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董扬等多位行业权威专家就市场关注的新能源汽车补贴、芯片、原材料等热点问题就行了分析研判和前瞻解读。

  建议再延续一段时间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

  2023年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最大的变化是将扔掉持续十多年的补贴“拐杖”,真正开始独立行走。行业和外界最为关注的是补贴退出历史舞台,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对此,苗圩认为,补贴的退出可能会导致一些消费提前释放,但影响可控。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的增长趋势,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因此而改变。考虑到经济稳增长、促消费有关情况,他建议再延续一段时间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并提前预告,以稳定市场和消费者预期。他预计,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很有可能超过30%,达到900万辆。

  近期,特斯拉降价掀起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战,引发行业热议。行业真的步入需求疲软的阶段了吗?真实需求遭到透支?对此,董扬表示不予认同。新能源汽车在2022年有所提前消费,但并不会影响今年全年的表现。他认为,电动车的增长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相比去年中国市场100%的增长率,即便今年增长50%,也仍是相对的高位增长。而且,高比例的增长对市场环境会越发有利,产量大也将更好推动供需趋向平衡。

  建议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准入从审批制改为注册制

  新能源汽车产业连续8年来高速增长,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发展中的问题。近年来,赛道的火热吸引了各大车企和地方企业大干快上,令产能过剩成为最大隐忧。如何看待和解读这些现象与问题?

  苗圩指出,我国汽车销量已连续多年维持在2600万辆左右,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高速增长,去年渗透率已达25.6%。新能源汽车正在快速取代传统燃油车,二者之间形成了此长彼消的替代关系。从整体来看,目前新能源汽车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真正过剩的是燃油车的产能。但是新能源汽车产能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间是有区别的,有的地区有的企业产能利用率很高,出现供不应求情况;也有的地区有的企业产能利用率很低,产品销不出去。

  他认为,在市场准入上,可以从审批制改为注册制,市场有进有出,就会形成一个优胜劣汰的机制。在新能源汽车企业准入问题上,地方政府要把好关,把投资形成产能这件事交给企业做。不要把准入资质变成一个可以买卖的“壳”。要用新方法支持发展,防止盲目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状况的出现。

  锂价今年下半年会进一步回归到理性水平

  对于行业普遍关心的电池原材料上涨问题。欧阳明高认为,2022年锂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需求旺盛,供不应求。综合供给延迟、疫情冲击等因素导致价格暴涨。

  盘点2022年,电动车较上年增长一倍,动力电池增长150%。在此基础上,2023年,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的总量已经相当大,所以近年增长率会有所下降。同时,插混和增程式电动的占比会上升,新能源汽车平均单车电池装载量和总需求增长率也会随之下降,需求紧张的局面会大幅缓解。欧阳明高预计,锂价今年下半年会进一步回归到35万/吨至40万/吨的理性水平,今后比较合理的价格平衡点可能在20万/吨左右。长期来看,全球锂资源储量充足且可开采量持续增加,电池材料回收产业也将迎来发展机遇。

  “2025年中国需要回收和梯次利用的电池总量125GWh。预计2030年之后电池材料将进入大规模回收阶段;2050年前后,原始矿产资源和回收资源的供给量将达到相当水平;更长期来看,回收资源将逐步完全替代原始资源需求。”欧阳明高说。

  接下来汽车产业竞争的焦点在网联化和智能化

  在全产业技术方面,欧阳明高认为有三个亮点值得一提。

  第一,动力电池产业继续领跑全球,在市场份额和技术创新方面,朝着低碳化、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动力电池不断冲击比能量上限,磷酸铁锂的寿命也在提升,一些厂家的半固态电池也即将开始装车。

  第二,基础设施技术进步正在加快,包括换电技术和超充技术。超充标准已经发布,慢充的有需充电和双向充电研发已经到位,预计很快开始大规模示范。电动车越来越多,正倒逼城市电网进行车网互动改革,这个速度是大家没想到的。

  第三,纯电动重卡和燃料电池重卡技术逐步成熟,进入商业化爆发阶段。2022年是重卡电动化标志性年份,销量达到25500台。其中,换电重卡约占一半,说明换电重卡的商业模式已经接受市场考验,具备与传统燃油车竞争的经济性。燃料电池重卡虽然量不大,但是增速很快,其成本已经进入快速下降通道,具备了市场化的可能性。

  陈清泰表示,从现实讲,电动化只是这场汽车革命的上半场。接下来竞争的焦点在网联化、智能化。实际上这里涉及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化等方面,恰恰是近年我国发展状况里良好的产业。把握得好,完全有可能再次胜出。

  “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优势并不在汽车企业,而在通信企业、在互联网企业、在众多高技术公司。因此,跨界融合、跨界合作是成功的关键。”陈清泰认为,要充分释放这场汽车革命造福社会的潜能,必须将电动汽车与新能源、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实现融合与对接,推动能源革命、信息革命、交通革命和智慧城市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