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今年要忙哪些大事?这个会议讲清楚了!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宋薇萍)2月24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举行第七次全体会议,总结示范区2022年工作,研究部署示范区2023年重点工作,进一步夯实示范区四周年建设成果,更好发挥示范区作为国家战略先手棋和突破口的示范作用。
理事会轮值理事长、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文光,理事长、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理事长、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马欣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审议通过示范区建设2023年重点工作安排,示范区建设2022年重点工作主要牵头单位向理事会全体会议书面报告工作。
按照理事会工作规则,会议宣布由吴清担任2023年度理事会轮值理事长。
一体化示范区三年累计新推出制度创新成果112项
会议听取了示范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在国家长三办和两省一市领导关心支持下,在理事会三位理事长带领下,示范区坚持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双轮驱动,推进示范区建设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全年新推出制度创新成果39项,三年累计112项,其中38项在国家长三办推动下面向全国复制推广;持续推进108个重点项目建设,沪苏嘉城际、水乡客厅等重大工程开工建设。
国家长三办充分肯定示范区三年建设成绩斐然,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生态友好型高质量发展模式初步形成,重点领域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亮点纷呈,引领带动长三角乃至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制度创新呈现边探索边实践边推广新气象。前两批制度成果已初步形成一体化效应。“1+1+N”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快构建,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生态环境联保共治机制更加健全,“三统一”制度深入实施,示范区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率等指标持续改善,已形成加强联保共治、夯实生态基底、推动绿色发展三方面22项制度创新成果和46个典型案例。加快推动要素流动,上线运行E企融信易贷服务平台,截至2022年底完成授信26.53亿元,帮助一大批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示范区公交车跨省线路增至8条。异地就医免备案政策惠及246万余名参保人员。比如,出台水乡客厅近零碳专项规划,印发示范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建立示范区跨界饮用水水源地共同决策、联合保护和一体管控机制。出台碳达峰实施方案、共同富裕实施方案,为推进双碳工作、共同富裕提供跨省域实践范例。推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科创金融等“一揽子”举措,让要素流动更加畅通。制定出台示范区第三批公共服务项目清单,三年共实现45个公共服务项目共建共享,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是重点项目建设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2019年以来,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9%。三年着力推进108个重点项目,总投资5633亿元。比如,元荡岸线生态修复及功能提升工程持续推进,将实现23公里岸线贯通。沪苏嘉城际铁路、通苏嘉甬铁路开工建设,沪苏湖铁路、上海轨道交通17号线西延伸项目加快实施。华为青浦研发中心八个组团已全部封顶。水乡客厅“蓝环”工程先导段已完工。青浦西岑科创中心建设正式启动。吴江高铁科创新城规划已基本稳定,相关配套工程开工建设。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科创绿谷研发总部、竹小汇双碳聚落建成启用,浙江大学实验室、祥符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落地。
三是跨域治理模式不断展现新活力。国家长三办每年印发示范区年度重点工作安排,每年举办示范区周年建设工作现场会。示范区理事会充分发挥重大事项决策平台作用,执委会和理事会各成员单位、两区一县形成合力,共推示范区各项工作跑出加速度。示范区开发者联盟已集聚53家高能级主体为示范区建设持续赋能,举办开发者大会暨全链接大会,三年共签约推进重点项目27个。
示范区将持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目前共纳入70个重点项目
2023年是全面发力加快示范区建设之年,也是示范区“新三年”的起步之年。示范区将持续聚焦一体化制度创新、重大项目建设、体制机制保障和前瞻性重大问题谋划,加快形成更多富有含金量、具有复制推广价值的制度成果,建成更多具有显示度、影响力的重大项目,更好示范引领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一是深化拓展一体化制度创新。围绕制度创新成果的效应释放、复制推广和新的制度成果探索突破。在规划管理领域,推动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落地实施,印发实施先行启动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出台水乡客厅、苏州南站科创新城、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控详规划。在双碳领域,推进实施示范区碳达峰方案和水乡客厅近零碳专项规划。在生态环保领域,推动建立示范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持续健全生态环境“三统一”制度和重点跨界水体联保共治机制。在要素流动领域,加快建立跨省域高新区一体化管理机制,积极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实践引领区,推进示范区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在公共服务领域,制定出台第四批共建共享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同时,配合国家长三办推进示范区制度创新成果经验复制推广,组织举办示范区第三批制度创新经验复制推广观摩研讨班。
二是持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目前共纳入70个重点项目,主要聚焦“一厅三片”和四个重点领域。水乡客厅力争实现方厅水院、创智引擎、科创学园开工建设,加快推进“蓝环”、江南圩田、桑基鱼塘项目和金泽功能区、汾湖功能区项目建设。推动苏州南站科创新城、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控详规划批复,推动青浦复旦国际融合创新中心、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一期等一批项目实现开工。同时,加快推动“轨道上的示范区”建设。沪苏湖铁路实现桥梁全线贯通,加快推进苏州南站、盛泽站主体结构施工。沪苏嘉城际铁路上海段、浙江段实现全线开工建设,江苏段加快推进前期工作。上海轨交17号线西延伸实现土建结构贯通。
三是强化工作机制保障。组织召开示范区建设四周年工作现场会、开发者大会暨全链接大会等重大会议,进一步完善示范区理事会—执委会工作机制,提升执委会统筹协调能力,进一步放大示范区“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的试验田效应。
四是组织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研究编制示范区新三年(2023-2025)行动计划,研究编制新一轮示范区重大项目三年行动计划,示范区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等重大问题研究。
示范区要在“无人区”里攻坚克难、勇闯新路
会上,马欣、徐文光、吴清分别对推动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和理事会工作提出要求。
马欣表示,2022年示范区聚焦推进一体化制度创新,一批具有开创性的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大力推动“一厅三片”重点区域和生态环保、设施互通、产业创新、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项目建设,发展规划加速从“纸上”落到“地上”。接下来,要围绕示范区建设目标定位,开拓创新,齐心合力,切实做到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协同加快示范区建设,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有益借鉴和示范样板。一是找准“突破口”,在一体化制度创新上精准发力。二是夯实“支撑点”,在重大项目建设上协同发力。三是打造“强磁场”,在科技环保和民生福祉上同向发力。
徐文光表示,一年来,示范区执委会、理事会各成员单位以及两省一市有关单位,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坚持制度创新与项目建设双轮驱动,推动示范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呈现出崭新面貌,示范区建设成绩斐然、值得充分肯定。2023年要放大格局、放宽视野、放眼长远找准示范区的“坐标系”,准确把握新阶段示范区建设的新方位、新使命砥砺奋进,下好国家战略先手棋。一要聚焦可复制可推广,进一步深化制度创新。二要聚焦标志性辨识度,进一步强化项目攻坚。三要聚焦统筹力执行力,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
吴清表示,过去一年,示范区拧成一股绳,下好一盘棋,取得了丰硕成果。两省一市、三级八方共同努力、久久为功,示范区在“无人区”里攻坚克难、勇闯新路,为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打造了一个样板间,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答卷。接下来,要瞄准新三年、奋进新征程,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区样本。一要在深化制度创新上下更大功夫。二要在加快项目建设上下更大功夫。三要在加强统筹协调上下更大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