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生死时刻”从30分钟变1分钟——数智赋能“医药民生”新场景见闻

2023-07-19 17:06:04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孟妹、刘怡鹤 记者林艳兴、王文嫣

 

  视频:安然、孟妹 制片:张超

  浙大二院“取血窗口跨空间前置”智慧急救用血模式

  自动化疫苗工作站

  苏大附二院智能一体化静配中心

  把抢救生命的“第一袋血”输注给严重创伤性患者,需要多长时间?

  以前,在传统急救用血模式下,从对患者进行交叉配血、向输血科申请用血、到输血科取血、临床输注,整个流程至少需要30分钟左右。

  如今,在浙大二院联合海尔生物打造出智慧急救用血模式后,O型RH阴性红细胞这种抢救生命的“第一袋血”已前置到急诊抢救室,从接诊到输注只需1分钟,创伤患者的生命通道被大大拓宽。

  从30分钟到1分钟,揭示的仅仅是数字化变革为患者、医疗行业带来福祉的一隅。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下,生物医药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颠覆和变革……

  从30分钟到1分钟,让急救零等待

  创伤失血性休克作为急诊科常见病症,病死率极高。救治时,及时、快速控制出血及有效适宜的液体复苏,对抢救成功非常关键。因此,可以不配型直接输注的O型Rh阴性红细胞,往往是抢救生命的“第一袋血”。

  然而,由于中国人Rh阴性血稀缺,每一袋O型RH阴性红细胞都极为珍贵,使用时需提前3-5天向输血科申请。如果没及时配备O型RH阴性红细胞,就要先对患者进行交叉配血,再从输血科申请用血,从输血申请成功到取血,再到临床输注最少需要30分钟左右。

  聚焦急诊科用血问题,浙大二院急诊医学科通过引进海尔生物物联网智慧血液管理系统,将O型RH阴性红细胞这种抢救生命的“第一袋血”前置到急诊抢救室。该方案打破了输血科和急诊室的时空限制,并通过物联网技术手段让血液的存储时间、温度、位置等全流程信息得以实时监测和可追溯,实现了急诊输血信息无缝对接和双向交互,让生命在生死竞速中跑赢时间。

  目前在浙大二院急诊中心,医护人员只需要在急诊中心通过输血管理系统向输血科“申请下单”、打印取血单,然后直接到物联网智慧血液管理冰箱授权取血、核对信息,再经由物联网恒温转运箱将一袋O型Rh阴性红细胞,送至急诊手术室为创伤大出血患者输注,整个过程只用1分钟,而创伤患者的生命通道已被拓宽。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主任医师李强称,启用这套系统后,浙大二院已成功抢救了不少严重创伤病例。他说,“急诊输血只适用于严重创伤性病人,使用频率虽不高,但一旦使用,这套系统关键时刻可救命。”

  除了急诊科,神经外科也是医院“用血大户”。保障手术用血是不少神经外科医生的烦恼,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那支由全球十多位顶级神经外科专家组成的神外“梦之队”也不例外。

  宣武医院神外研究所距离输血科0.5公里,过去医护人员取血需要穿过4栋建筑,加上取发血核对,来回需要25分钟左右。为保障研究所用血,输血科专门设立了分库,由两位工作人员24小时轮流值守。

  2021年,宣武医院联合海尔生物打造了智慧医院血液分库场景,将输血科“取血窗口”前置到各个手术科室中,通过智慧血液冰箱应用,“人找血”变为“血找人”,发血时间缩短至3分钟。“无人值守自助发血,通过物联网技术可血液血型、温度、数量等信息实时监控,实现远程在线发血。”宣武医院输血负责人说。

  基于多元化的智慧用血场景,海尔生物如今打造出智慧城市血液全场景方案,实现血液从采集到临床应用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目前,其血液网方案已在青岛、宜昌、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应用,并逐步推广至全国1300多家三甲医院,有力推动了我国城市血液管理的智慧变革。

  3个月50次迭代,让疫苗接种零差错

  免疫规划是保障国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在物联网、5G、AI等新兴技术驱动下,预防接种服务数智化成为重要趋势。

  此前,疫苗需存储在普通的2-8℃家用冰箱,从出入库、接种数据录入核对,到疫苗盘点都要人工操作。疫苗的流通、存取、接种等流程存在断点,存在不少安全隐患。海尔生物的智能疫苗接种场景由此而来。

  这要从5年前的一场“投诉”谈起——

  2018年春天,来自海尔生物的冷藏柜和接种箱在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卫生服务中心安装试用。当天,时任海尔生物研发总监巩燚就接到了大王庄街卫生服务中心院长邱鸿春的“投诉电话”:“为什么接种箱温度波动这么大?有时候会超过8℃!”

  急赴天津调研,巩燚发现,由于接种箱门短时间内多次开关,导致温度出现了波动。为此,他立马将传统的疫苗接种箱升级为像物流柜一样的分装存储箱,减少了每个仓门开关次数。

  调研中,巩燚还发现,护士打疫苗都是人工登记台账,在实操中还存在着人苗匹配不精准、全流程无法溯源等风险点。他意识到:“用户要的不是一台接种箱,而是疫苗接种零差错!”

  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多方资源并联的整体解决方案。于是巩燚辞去海尔生物研发总监一职,在接种门诊待了3个月,与接种人员、儿童家长、疫苗厂家深度交流,全面了解疫苗接种过程,经过50多次迭代,创出物联网疫苗安全解决方案,成立疫苗网,成为全国首个智能化疫苗接种场景。

  新方案落地大王庄街后迅速成为明星。接种量暴增100%,连周边辖区家长都抱着孩子来打疫苗。邱鸿春说:“智能化接种,实现精准取苗零差错,问题疫苗秒冻结,接种全程可追溯,让接种质量更安全、服务更优质!”

  创新不止步。此后,海尔生物在社区接种、移动接种智慧化方案不断迭代。首创了AI+数智化预防接种门诊,让疫苗的入库、出库、补苗、盘点等实现了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海乐苗预防接种车开进养老院、学校、工业园、偏远乡村,让“疫苗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累计服务29省市区5000多家机构600余万人次。

  今年4月,深圳市疾控联合海尔生物,基于免疫规划智慧AI大脑推出全市统一的智慧疫苗服务。居民终生一档制,可随时查询过往接种信息,还可线上自由选择接种时间、门诊区域、疫苗厂家等,让疫苗信息走在接种之前,真正把疫苗接种选择权交还给了群众。

  从“有什么打什么”到“选什么打什么”,从排队“长龙”到分时预约、智慧叫号……如今,海尔生物智慧AI大脑构建起从厂家运输到疾控冷库,到接种门诊、预约接种,再到异常反应监测等全链条的数字疫苗全景生态,让接种服务实现全流程可追溯以及数据的互联互通。

  目前,海尔生物智慧疫苗接种方案已在31个省区市4000多家接种门诊落地应用,助力全国2万多家接种门诊数字化升级,并在深圳、青岛、舟山等地建起智慧疫苗城市网。基于智慧AI大脑,群众可自主选择疫苗、门诊,并对疫苗、门诊进行‘大众点评’;疫苗厂家可实时收到接种数据反馈,辅助疫苗研发,实现产销协同;政府可实时掌握疫苗全周期状态,辅助政府作出相应决策。

  把时间还给医护,将医护还给病人

  静配中心是医院提供静脉输注混合药物集中配制服务的专门场所,在医疗领域举足轻重。自动化、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加速普及应用,静配中心智能化升级重要而迫切。

  近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联合海尔生物,运用物联网技术手段,打造了国内首个智能一体化静配中心。该方案将静配中心智能化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HIS)无缝对接,实现了输液出入库、贴签、发筐、针剂摆药、配液及输液分拣等全流程、全场景的智能化与自动化升级,对患者用药信息实现了全流程可视化管理与信息可追溯。

  在传统静配中心,人员、药品、环境、设备等相对孤立,从贴签、摆药、调配、成品核对到分拣等所有流程均依赖人工,存在人员用量大、效率低、追溯难、差错率高、医护职业暴露风险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在贴签摆药环节,过去贴签区和摆药区分离,需至少4人共同完成,耗时耗力易出错。

  苏大附二院首创智能贴签摆药一体机,系统将医嘱信息传至智能输液立体库,进入静配中心工作站进行信息分类汇总,并生成相应输液标签,再以视觉识别代替人工进行核对,输液识别率接近100%。摆药时,智能发筐模块、智能针剂摆药模块还完成自动摆药。整个工作流程由4人配合变为1人值守,摆药差错由每个月6件降至每个月1件。

  苏大附二院药学部主任潘杰对记者表示,智能一体化不仅提升了准确率,保障了用药安全,更把时间还给医护,将更多医护还给病人,也极大缓解了医院的“看病难”问题。

  【记者手记】

  数字化缓解“看病难”发出的信号

  把时间还给医护,将医护还给病人,“看病难”缓解。

  生物医药是新兴产业,数字化是时代浪潮,当生物医药遇上数字化,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海尔生物赋能“医药民生”,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医患共赢的新场景。

  科创板上市3年多以来,海尔生物通过持续研发投入,构筑了覆盖低温、分离、生物培养、自动化、软件、耗材、试剂等的七大技术平台,为医疗服务提供基础设施,还在多个关键领域医疗装备自主可控,提供覆盖-196℃到常温全温域的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解决方案。

  从改善医患痛点及用户需求出发,沿着“设备+平台+服务”模式,加速新技术研发和场景方案迭代;创造性地搭建从现场到实验室到市场的开放生态和研发模式,和用户共创、共赢、共享……可以说,海尔生物探索了一条以人为本的生物医药数字化之路。

  数字变革,数智赋能,数字为人。海尔生物缓解医药行业的难点痛点,为民众就医流程、用药体验提供了福祉缓解了“看病难”。海尔生物的数字化样本启示我们,数字化浪潮正改变千行百业,医药卫生行业顺应趋势、拥抱变化、追求革新,更积极地搭乘数字化快车,缓解或者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等民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