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浪尖上的预制菜:亟待结束野蛮生长

2023-09-28 22:59:06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罗茂林 黎灵希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罗茂林 黎灵希)一度发展迅猛的预制菜,如今正站在风口浪尖之上。

  从校园团餐到高档餐厅,人们突然发现,预制菜正悄然走进千家万户,一个万亿级市场正在快速形成。在给大众带来便利的同时,预制菜中的防腐剂、添加剂等问题也备受关注。

  近期,围绕预制菜的讨论愈演愈烈:有的婚宴上,5988元一桌的宴会套餐里七成是预制菜,成本不足1500元。眼下,全国多地引进中央厨房集中供餐模式,由餐饮公司对中小学、幼儿园的餐食进行集中配送,预制菜是否会进入校园成为无数家长关心的话题。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经历了过去几年野蛮生长的预制菜行业,如今亟待加强监管,促使其更加规范、健康发展。

  预制菜规模快速增长

  最近,预制菜无疑是一个全民关心的话题。这种烹饪更为便利的半成品菜,因便利、划算受到许多年轻人的青睐。

  何为预制菜?相较于大众熟悉的泡面、火腿这类方便食品,预制菜指的是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经分切、调味等预加工步骤后完成的菜品。预制菜的生产通常依托中央厨房这一模式,按照现代化标准集中生产,随后采用急速冷冻技术或真空技术保存,以保证菜品的新鲜度和口味。

  过去几年,预制菜市场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期。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25日,我国新注册预制菜产业链相关企业51.7万家,接近2022年全年新注册量的九成。而从2020年开始,我国预制菜产业链相关企业新注册规模加速扩张,2020年至2022年,新注册量分别同比增加55.1%、36.3%、39.4%至30.3万家、41.3万家、57.6万家。

  在这个过程中,“宅经济”成为助力预制菜发展的重要催化剂,使得这类曾经主要面向B端的产品在C端走俏。预制菜也成为资本热捧的对象,2021年和2022年,这条赛道共发生23起融资事件,其中有13起融资金额超千万元。

  从上市公司来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A股预制菜板块相关上市公司30余家,总市值规模超过5600亿元。其中,既有一直专注于预制菜赛道的企业,也有肉制品加工、水产品加工、速冻食品、调味料等赛道的企业横向拓展,打造第二增长曲线,还有格力电器等企业跨界抢滩,布局预制菜生态。

  不少企业的预制菜业务表现亮眼。例如国联水产的预制菜板块,今年上半年为公司贡献了营收6.71亿元,同比增长19.52%。同期,龙大美食的预制菜收入9.62亿元,同比增长89.42%,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升至14.30%。

  市场接受度有待提升

  据艾媒咨询预测,2023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5100亿元,2026年将突破万亿元。

  尽管预制菜的前景受到市场机构的看好,但是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接受度仍有待提升。消费者协会此前针对预制菜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53.2%的消费者反对在餐厅里使用预制菜。

  近期引起争议的预制菜进校园问题,起因则是有媒体报道,江西省某地幼儿园因中央厨房供餐配送不及时,引发学生家长不满,有家长质疑学校使用预制菜。无独有偶,福建省福安市某学校的学生餐菜品中出现塑料膜,也被家长质疑使用预制菜。此外,武汉大学的食堂也被曝使用预制菜料理包。

  “客观来讲,预制菜进校园的现象一直存在,比如很多食堂都会有的烤鸭、烧鹅等,其实都是预制菜。”艾媒咨询集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预制菜进校园”的争议背后,最大的问题在于孩子和家长没有选择权。“预制菜的出现本就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更便利、更自由的选择,而不是让消费者在被动或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

  对于此事,教育部于近日表态称,鉴于当前预制菜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追溯体系等有效监管机制,对“预制菜进校园”应持十分审慎态度,不宜推广进校园。

  “预制菜的万亿市场规模,不应该也不需要靠走进校园、成为学生的一日三餐来支撑。”张毅告诉记者,在国内食品加工产业不断成熟、消费者生活节奏变化以及上下游产业需求等多因素的推动下,预制菜行业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大趋势。市场应该更客观理性地看待预制菜,不应该谈之色变。

  行业发展亟待规范

  一系列争议之后,预制菜行业的发展应如何破局?“预制菜是标准化、工业化、规模化的餐饮产品,也是餐饮供应链产业化的载体,首先是要有标准。”中国预制菜产业联盟方面认为,当前行业规模的快速发展与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是预制菜产业发展的主要难题。

  在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当下预制菜行业市场的痛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国标”,质量控制体系基本上无法可循、无法可依,会造成食品安全的隐患;二是消费端对预制菜的认可度、接受度可能还不够高,部分消费者认为预制菜食品的营养有所流失或食材不新鲜。

  由此来看,预制菜行业的发展既离不开政策端的规范、产业端的自律,也需要消费端的普及和接受。

  “作为一个新业态,预制菜行业仍有很多需要规范和完善的地方,比如生产标准、流通规范以及适用场景等。”张毅表示,预制菜行业需要建立一套能够有效覆盖产业完整链条,具有权威性的标准体系。

  针对标准制定过程中要把握的原则,中国预制菜产业联盟研究院食极星美食标准评价体系认为,预制菜标准制定应有针对性和引领价值,比如应更加针对细分品类、特色产区和场景、特色食材和技术以及需要提升品质的地方,起到助推产业发展的价值。同时,应注重服务终端的信息表达,通过向消费者展示添加物内容和含量、营养属性等更有效的选品信息。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判断、需求去选择,才会更加信任预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