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周汉民:把民心相通扛在肩上 公共外交大有可为

2023-10-09 21:16:17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宋薇萍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宋薇萍)10月9日,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上海市政协共同主办的第十一次上海公共外交对话会在上海市政协举行,会议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公共外交”。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作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人间正道”的主旨演讲。

  周汉民说,世界迈向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期望,但现代化道路各不相同,需要认真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心所向,是时代所需,是大势所趋。“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应成为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

  周汉民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让更多人了解、理解并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重要课题。他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例说,世博会留下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生动实践。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需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沟通情感,在此方面,公共外交大有可为。

  “我们要培养国际交往的能力,就要用‘和而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平和地与世界对话,把民心相通这一任务扛在肩上,坚持下去,于无声处服务国家战略。”周汉民说,公共外交是大家的事,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了理论指引,有了鲜活故事,有了创新经验,公共外交必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加油助力。为此,他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公共外交要与国家同行、与时代同行。随着中国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在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更在于民心相通,要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相互分享。公共外交是将民心相通的涓涓细流转化为稳定国家关系、促进务实合作、开展文明对话的积极力量,要始终与国家同行、与时代同行,要为服务大局担当作为。

  据介绍,上海公共外交协会结合自身特点,大力开拓对外交往中的公共外交新方法,如紧扣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走出去”战略举办“中国企业走出去”系列研讨会,自2013年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九届,为推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公共外交工作贡献力量和智慧。又如,2020年创办的“江上会客厅”,邀请外国驻沪总领馆官员、外国驻沪商社、外国企业、银行以及相关人士参加,充分听取外方需求,起到沟通交流和解疑释惑的作用,3年多来,“江上会客厅”共举办了9次中外朋友恳谈会,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深化活动内涵,更好致力于中外各方守望相助、民心相通。

  “我曾经多次提出,在中国,在上海,无论中国人和外国人,我们是‘我们’,不是‘你们’。‘江上会客厅’就是这样一种尝试,关注并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并强调文化多元,关注并强调合作共赢。”周汉民说。

  其次,公共外交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公共外交是做人的工作,因而,要取得各方理解、认同和支持,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凝聚共识,为开展区域和全球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催生持续的合作,互利而长远。建议要立足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积淀,发挥公共外交多元性、广泛性、丰富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组织形式多样的人文交流活动,积极促进民间交往。

  “正是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汇聚在一起,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文载道,才能以开放包容的中国形象告诉大家,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果能为世界各国所共享,这是一条造福中国、利好世界的正道。”周汉民说。

  再次,公共外交要旁征博引、理论建树。公共外交对于推进我国国家软实力建设,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作用。公共外交研究要有宏阔的历史责任感,需要重大的理论建树和充分的实践范例,从理论探讨、案例分析与历史研究等领域充分展示国际公共外交的最新成果,深刻探究公共外交在大国外交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同时,公共外交研究要不仅要“引进”,也要善于总结,要把中国很多值得总结探讨的公共外交案例汇总梳理。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之路的人间正道

  周汉民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以为,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这一项前无古人的伟业,需要我们以“天降大任,舍我其谁”的勇气,不断“落实下去、凝聚起来”。

  世界迈向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期望,但现代化道路各不相同,需要认真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有五个值得关注的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我们昂首阔步在前行道路上,与此同时,世界也在观察,作为一个有担当的世界大国,中国如何在和平与发展中与世界有更多交流和交融。尤其是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之际,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中国如何能够挺住、顶住、站住,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世界有着高度期盼和殷切期待。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各国人民共同的强烈愿望。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理念,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写入宪法的国家,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不仅在亚洲生根发芽、深入人心,而且走向世界,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和平与发展,在新形势下,不仅不会弱化,而且历久弥新、历久弥深、历久弥坚。

  2013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俄罗斯期间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后,2015年在第七十届联大一般性辩论时提出“五位一体”总体框架,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提出建设“五个世界”的总目标。我们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构建了不同形式的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获得了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的响应,形成了3000多个互联互通、社会民生等合作项目,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得到100多个国家明确支持。

  十年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连续六年写入联大决议,并多次写入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决议或宣言,回答了“人类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为应对全球挑战、共创人类美好未来提供中国方案。和平发展道路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良性互动和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让更多人了解、理解并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重要课题。我不禁想起,2010年上海世博会吸引了190个主权国家的参展,迎来了56个国际组织,十分难能可贵的是184天时间内有7308万观众到访,举办了22900多场文化娱乐活动,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多姿多彩、各有千秋,人不分远近、国不分大小,汇聚在这块土地上,齐心协力,其乐融融,留下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生动实践。上海世博会不是中国自己的,而是属于世界的,为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一切国家营造共赢发展的局面,实现了“世界人民的大团圆”,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刚刚闭幕的第十九届亚运会同样精彩,尽享了中国和世界一路同行的善意和努力。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需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沟通情感。所谓人同此心,情同此理,以人为本,凝聚共识,往往可以打破地区的界限。在此方面,公共外交大有可为,我们要培养国际交往的能力,就要用“和而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平和地与世界对话,把民心相通这一任务扛在肩上,坚持下去,于无声处服务国家战略。

  首先,公共外交要与国家同行、与时代同行。随着中国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水平开放不仅在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更在于民心相通,要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相互分享。公共外交是将民心相通的涓涓细流转化为稳定国家关系、促进务实合作、开展文明对话的积极力量,要始终与国家同行、与时代同行,要为服务大局担当作为。

  上海公共外交协会结合自身特点,大力开拓对外交往中的公共外交新方法,如紧扣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走出去”战略举办“中国企业走出去”系列研讨会,自2013年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九届,为推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公共外交工作,贡献力量和智慧。又如,在2020年创办“江上会客厅”,邀请外国驻沪总领馆官员、外国驻沪商社、外国企业、银行以及相关人士参加,充分听取外方需求,起到沟通交流和解疑释惑的作用,3年多来,“江上会客厅”共举办了9次中外朋友恳谈会,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深化活动内涵,更好致力于中外各方守望相助、民心相通。我曾经多次提出,今天也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一个观点,那就是“在中国,在上海,无论中国人和外国人,我们是‘我们’,不是‘你们’”。 “江上会客厅”就是这样一种尝试,关注并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并强调文化多元,关注并强调合作共赢。

  其次,公共外交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公共外交是做人的工作,因而,要取得各方理解、认同和支持,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凝聚共识,为开展区域和全球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催生持续的合作,互利而长远。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说过,文化者,人类心所能开出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因而,要立足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积淀,发挥公共外交多元性、广泛性、丰富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组织形式多样的人文交流活动,积极促进民间交往。正是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汇聚在一起,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文载道,才能以开放包容的中国形象告诉大家,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果能为世界各国所共享,这是一条造福中国、利好世界的正道。

  第三,公共外交要旁征博引、理论建树。公共外交对于推进我国国家软实力建设,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作用。公共外交研究要有宏阔的历史责任感,需要重大的理论建树和充分的实践范例,从理论探讨、案例分析与历史研究等领域充分展示国际公共外交的最新成果,深刻探究公共外交在大国外交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同时,公共外交研究要不仅要“引进”,也要善于总结,要把中国很多值得总结探讨的公共外交案例汇总梳理。

  2022年,由我们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组织翻译的《公共外交:数字化时代全球公共参与的基础》和《城市外交:当前趋势与未来展望》正式出版,这是国内首套“公共外交译丛”的第一批成果,我们有计划遴选和翻译具有代表性的国外经典和前沿研究著述。今年,我们又推出了《善与人交 久而敬之——上海公共外交实践》,集几十位为公共外交作出贡献的人们的真知灼见,以及“公共外交译丛”的最新译著《公众舆论与20世纪的外交》和《新经济外交》,并在上海书展首次亮相,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公共外交是大家的事,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了理论指引,有了鲜活故事,有了创新经验,公共外交必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加油助力。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心所向,是时代所需,是大势所趋!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应成为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十三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中华职教社主任、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