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

2023-11-08 17:57:52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张琼斯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张琼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潘功胜11月8日在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要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积极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盘活存量贷款、提升存量贷款使用效率、优化新增贷款投向,这三个方面对支撑经济增长同等重要。”他说。

  目前,我国银行体系贷款余额超20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余额超过300万亿元。过去几年,我国每年贷款新增20万亿元左右,社会融资规模新增30多万亿元。由此可见,我国的存量货币信贷池已经不小。发挥好存量金融资源作用,对于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能、助力经济转型升级等意义重大。

  盘活存量贷款 提升存量贷款使用效率

  “当前存量信贷规模已经很大,占GDP的比重也很高,如果仅靠新发贷款去拉动经济增长,可能会面临效率低下等问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盘活存量金融资源,提升已有的各种形式的资本或资产效率,可能比新投放金融资源有更重要的意义。

  盘活存量贷款等存量金融资源存在多种可能路径。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银行可建立贷款移位管理,在贷款自然到期或主动回收之后,将贷款投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引导资金流向质量更高、产出更多的产业和企业,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持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曾刚提出了两类提高存量金融资产效率的方式。一方面,对于期限占压长的金融资产,可以通过REITs、ABS等资产证券化手段,加快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效率;另一方面,对于低效、无效的金融资产,比如不良资产或特殊资产,可以通过债务重组等方法,对资产进行盘活和重整,将其从低效领域引导到高效领域,典型做法包括市场化、法治化的不良资产处置与交易、债转股等。这两类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存量金融资源的运行效率,还能进一步优化金融资产结构。

  货币政策以更长期的视角进行宏观调控

  潘功胜表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他还表示,要支持科技创新、民营小微、先进制造、绿色发展、普惠养老等领域健康发展,做好“五篇大文章”。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金融宏观调控尤其要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通过强化逆周期调节,积极主动应对超预期因素扰动,有利于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在逆周期调节平滑经济波动的同时,前瞻性地统筹考虑跨周期政策目标,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有利于促进经济更好转型升级,为下一个周期的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条件。

  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要重视重点战略领域发展。曾刚认为,未来的经济周期也需要新的重点行业发展,需要通过现阶段的金融政策予以支持。“五篇大文章”进一步明确了未来金融业在经济结构优化过程中的五个发力重点,这为未来货币政策和金融机构的重点工作指明了方向。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预计,未来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即要求货币政策以更长期的视角进行宏观调控。他判断,在更加注重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的要求下,以及在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更好支持扩大内需等目标下,货币政策可以更多采取结构性工具。

  近年来,我国创设了较多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了小微、三农、绿色发展、普惠金融、科技创新、养老等领域发展。目前,存续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十余项,余额超7万亿元。

  “科技创新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再贷款等多项工具额度已接近投放完毕,对相关重点领域起到了较大的金融支持。”明明表示,不排除后续新增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补充存量工具额度等的可能性。

  积极稳妥推进高风险金融机构处置化险

  潘功胜表示,目前,我国金融体系整体稳健,金融风险可控,金融机构整体健康,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各方面比较关心中小金融机构、房地产金融和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

  关于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潘功胜表示,我国高风险金融机构无论是数量还是资产规模在金融系统的占比都非常小。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化险,高风险中小银行数量已经较峰值下降一半。

  “近年来高风险机构数量和占比明显下降,但剩下来的基本上是’硬骨头’,后续处置化险的难度更大,挑战更多。”董希淼建议,更加重视并积极稳妥推进高风险金融机构处置化险,在化险处置过程中把握好力度和节奏。这既是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重点工作,也是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他建议,应采取多方面有效措施,加大对高风险金融机构处置和化险力度:完善高风险机构处置的制度安排,发挥存款保险的流动性救助作用,推进高风险机构市场化兼并重组,加大高风险机构的不良资产处置;放宽政策限制,鼓励更多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不良资产处置,创新处置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不良资产处置市场供给能力;尽快将高风险机构纳入不良资产转让试点;因地制宜,加强指导,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化险,持续提升中小银行公司治理水平,建立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长效机制。此外,地方政府要拿出更多“真金白银”,在税收减免、债务重组等方面采取措施,有力支持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稳健发展。

  关于房地产金融风险,潘功胜表示,中国实行了非常审慎的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房地产市场调整对金融体系的外溢影响总体可控。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积极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做好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弱化房地产市场风险水平,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外溢。

  “各地房地产政策持续优化调整,力度明显增强。”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表示,当前,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发展机遇看,我国城镇化进程仍在深化推进,新增城镇人口的住房需求仍有空间,同时改善性住房需求亦存在较大潜力。根据中指研究院测算,未来几年我国商品住宅市场仍具备10到12亿平方米的发展潜力,房地产市场需求总量仍在。另外,房地产行业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租购并举、存量盘活等方面的政策扶持,也为相关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

  展望未来,陈文静预计,一方面,居民住房贷款、房企融资等方面政策仍有进一步发力空间;另一方面,保障房、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的金融配套政策有望加快落地,“三大工程”建设预计将对稳投资、房地产销售恢复、稳定预期等起到积极作用。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潘功胜表示,总的看,我国政府的债务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中游偏下水平,中央政府债务负担较轻。今年以来,金融部门已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支持地方政府稳妥化解债务风险。比如,推动地方政府和融资平台通过盘活或出售资产等方式,筹措资源偿还债务等。

  中金公司认为,近期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地有效降低了隐债流动性风险。如要治本,仍需确立地方债务风险管控长效机制。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中长期看,房地产行业进入新发展模式,“土地财政”难以为继,结构转型期经济增长面临“阵痛”。为对冲地产下行压力,财政需更加积极有为。其中,长效机制需着眼于遏制隐性债务增量,避免“化解一批又新增一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