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速递|聚焦“国之大者” 贡献真知良策——来自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界别协商会议现场的报道

2024-03-08 22:39:58 来源:新华社 作者: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 题:聚焦“国之大者” 贡献真知良策——来自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界别协商会议现场的报道

  新华社记者

  “加强高校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强化职业技能提升工作”“引导企业主动参与教育治理”……7日下午,北京鸿府大厦二层会议室内,一场界别协商会议热烈进行。

  围绕“深化高校育人模式改革,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议题,全国政协无党派人士界委员和来自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负责人面对面深入交流。

  “目前,高校与企业共同推进产教融合的机制还不够健全,长期合作渠道仍不够畅通。”会议现场,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周仲荣委员开门见山,“建议构建成熟稳定的产教融合机制,推动教育界和产业界深度合作,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针对这个问题,教育部副部长陈杰率先回应:“促进产学研协同育人,委员们的意见建议和我们的工作重点高度契合,听了很受启发。教育部将专题研究、充分吸纳大家的建议,把各项工作落实落细。”

  从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始,每年全国政协全体会议期间都会召开界别协商会议。这是具有政协特色的一种协商议政形式。

  7日下午,共有8场界别协商会议在不同驻地同步举行,委员们分别就本界别关心的议题建言献策。30位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单位的负责同志参会,听取委员意见建议,通报有关情况,并与委员协商交流。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是今年多个界别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在民进界别协商会议上,与会的相关部委负责人专注聆听,不时低头记录。

  如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唯临委员建议:一方面,对大型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通过企业自建、校企联聘联建等方式强化创新队伍实力;另一方面,针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底子薄的企业,探索构建科技特派员机制,加强其与科研单位的联系。

  “我们将继续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广泛集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信部副部长单忠德说。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委员们带来的调研报告与建议,让各界声音直达政策制定、执行部门,推动问题加快解决。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民建界别协商会议聚焦一个重要话题——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民建中央常委、民建新疆区委会主委马华东委员带来了一项实验新成果:新疆一个县利用当地丰富的油页岩资源改良沙化盐碱地,试验种植的沙棘、棉花、西瓜等长势收成较好,初步验证了油页岩作为盐碱地改良基质材料的可行性。

  一个个生动的典型案例,一项项扎实的调研数据,一条条切中肯綮的意见建议……委员们发挥界别的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协商建言,为国家发展谋对策、出实招。

  “委员们履职非常接地气,对我们做好盐碱地综合治理工作很有帮助”“我们将抓好试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措施,不断提高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交流结束,与会的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的负责人已经写下了满满的笔记。

  建言资政,既关切发展大计,也心系民生冷暖。牵动亿万家庭的“一老一小”问题,此次也备受委员们关注。

  华北宾馆,教育界别,一场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对话持续了三个小时。

  “保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方面的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要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建立校家社协同育人常态化联动机制”……14名委员接连发言。

  讲问题直言不讳,献良策求真务实。

  “学校层面要正确引导,加强数智教育。”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委员建议,要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数字边界,构建青少年线上线下健康的社交模式。

  “委员们提到的网络沉迷等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也是我们工作中非常重视的问题。”中央网信办副主任牛一兵表示,中央网信办将持续开展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网上引导。

  “失能照护是为民排忧解难,决不能挣老人的钱!”“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健全专业养老护理员薪酬福利和奖补保障等机制。”……北京会议中心,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别,围绕“提高失能老人照护水平”这一话题,开展热烈讨论。

  河北省律师协会副会长齐明亮委员建议,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宜扩大参保范围、拓宽筹资渠道,为失能老人提供制度性保障和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与会的国家医保局副局长李滔当场给出回应:“目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我们将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委员们的意见建议,加快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平等、民主,真诚、务实;建言、倾听,对话、协商。

  界别协商会议现场里的阵阵掌声,见证一条条真知灼见转化为发展良策。(记者温竞华、魏玉坤、高敬、任沁沁、杨湛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