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热”!小批量量产元年来了?

2024-04-18 21:32:41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谭镕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4000元!”“5万元以下!”……4月18日举办的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技术应用峰会期间,参会商家激烈讨论着未来人形机器人整机和核心零部件的定价。

  这条炙手可热的新赛道上,充满了资本的热望与应用的憧憬。人形机器人与AI大模型结合现况如何?人形机器人如何走进寻常家?答案似已知又未知。

  谭镕摄

  AI+人形机器人=?

  生成式AI浪潮的到来,给人形机器人产业带来新机遇。在会议现场,“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与大模型”等成为热词。

  “当下,人形机器人与AI大模型的合作主要是让AI能接入人形机器人的感知、任务规划、执行框架,让AI能和人形机器人硬件相融合,通过人形机器人的本体平台改变物理世界,创造价值。”乐聚机器人研发副总裁吴雨璁告诉记者。

  日前,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与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探索“华为盘古大模型+夸父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打造通用具身智能解决方案,建设“人形机器人+”开放生态平台。优必选也与百度携手合作让人形机器人Walker S接入文心大模型。

  “AI大模型与人形机器人的协同还处于初期阶段,AI本身距离泛化场景应用也还需要一定时间。”吴雨璁告诉记者,当前AI技术距离真正泛化仍有差距。未来,人形机器人或将在环境因素可枚举的场景中进行逐步试点。

  “人形机器人能够通过模仿学习+深度强化学习完成特定动作,但以这种方法完成成千上万个动作需要巨大的工作。其未来发展核心是要形成闭环工具链,以减轻开发的工作量。”逐际动力联合创始人张力说。

  专家普遍关注“具身智能”具体应用。“大模型与人形机器人的结合迸发出无限活力,大模型与人形机器人的结合也应尽可能在垂类场景落地。”国讯芯微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兼执行总裁蒋琛说,当人形机器人应用于垂直场景时,人们应思考“超大”大脑是否具有必要性。如果产品选用垂类小模型,其对应的软硬件应围绕小模型集群展开制定以保证产品适配。“无论何种应用场景,稳定可靠、实时高效的具身智能控制平台极为重要。”

  2024,小批量量产元年?

  在会场外,各个展台人潮涌动,热火朝天。有的在介绍产品特性,有的在了解投资机会,还有的俯下身来仔细观察展品。

  坤维科技副总经理顾慧昕表示,2024年,人形机器人的应用探索可以说遍地开花。作为零部件开发商,坤维科技明显感受到人形机器人方面的产品定制、商业合作比以前多了。

  “以前出去谈生意,还要向对方解释为什么要做人形机器人,但现在大家对人形机器人发展趋势已不再怀疑。”一位参会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浙商证券研究所联席所长邱世梁表示,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的重要落地形式,是中国厂商能深度参与的领域,人形机器人产业化是确定性的产业趋势。

  对于应用领域,多位专家表示,人形机器人将在医疗康复、汽车制造业、物流领域、家庭服务等领域落地。“工业领域人形机器人或将率先落地,包括巡检等场景。”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优必选副总裁、优必选深圳研究院副院长庞建新说,“未来,人形机器人将与传统自动化设备、人协作作业,以实现复杂场景柔性无人化,重新定义AI时代工人。”

  “行业期望以场景和需求为牵引,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走进日常生活、与人们深度互动的人形机器人或在未来迎来发展爆点。”达闼机器人XR Robot Lab主任梁聪慧表示。

  日前,立德研究院与优必选科技、灵心巧手等联合参编单位代表共同发布《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预测,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27.6亿元,到2029年达到750亿元,将占到世界总量的32.7%。

  此外,专家也热议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进程。“2024年,人形机器人行业或进入小批量量产元年。”邱世梁说。

  “未来3年,人形机器人会逐步展开各项试点,但是行业距离商业化仍有较长距离。”山东优宝特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兼CEO范永表示,“期待爆发,谨慎乐观。”

  如何跨越“落地”大山?

  人形机器人从技术成熟迈向商业化,需要跨越“落地”这一座大山。

  “在技术方面,核心零部件技术突破、国产化替代仍是关键。”邱世梁说。

  “核心零部件的密度极为重要。如何提高功能密度、能量密度、传输密度,是业界的研究方向。”凯富博科总经理王滨海表示。

  梁聪慧说,智能柔性关节在整机成本中占较大比例,高功率密度、高力矩输出密度和高爆发性能的实现仍需不断打磨。同时,如何在保证人形机器人可靠性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机器人的线束、提高通讯速率和带宽,提高抗干扰能力也需继续研究。

  成本端也是考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单个人形机器人会配备4个六维力传感器,而单个六维力传感器价格在2万以上,导致较高的应用成本门槛。”顾慧昕表示,未来,随着六维力传感器全自动化生产的实现,高产量能摊薄单个传感器成本,在十万乃至百万台的年产能下,六维力传感器售价将下降一个数量级。

  王滨海表示,液压机器人主要应用领域为特种领域,其价格则根据人形机器人实现的价值和量产数量来定价。

  “人形机器人真正在产业界产生价值的前提是平衡,包括成本、技术、价值等的平衡。”吴雨璁说。(谭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