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投资者深恶痛绝的基金经理“老鼠仓”日前又现于博时基金,证监会新闻发言人2日通报,已对博时精选基金经理马乐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行为立案调查。基金都“瘦”成了这样,老鼠却越来越肥,“基金硕鼠”为何屡禁不止?

  博时基金经理涉嫌巨额“老鼠仓”案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经证监会调查,原博时精选基金经理马乐涉嫌利用职务便利获取博时精选基金交易的非公开信息,操作他人名下账户,先于或同期于其管理的基金买入相同股票70余只,交易金额和获利金额较大,下一步将依法移送公安机关查处。

  博时基金公告显示,马乐在2011年4月12日至2013年6月21日期间曾任博时精选股票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而马乐在6月21日因个人原因离任该基金经理,马乐并未转任该公司其他工作岗位。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深交所的监控系统发现有一个资金总量达10亿元的账户,均是通过小盘股先进先出获利丰厚。其仓位是特别小盘股的仓位,与博时基金公司前基金经理马乐管理的博时精选的仓位高度重合。

  博时精选基金二季报显示,持有的十大重仓股中有美盈森、洽洽食品两只中小盘股票,其中美盈森今年以来涨幅已经高达130%。此外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博时精选股票持有的65只股票中有27只中小板和创业板股票,重仓持有的包括誉衡药业、迪威视讯、众生药业、银邦股份等。

  据一位基金业研究员分析,从目前透露的信息来看,基金经理提前进入创业板、中小板等小盘股,随后其管理的公募基金介入或是主要操作手法。

  基金公司内控制度存漏洞

  博时基金此次陷入“老鼠仓”案例使得国内基金业形象再次蒙尘。由于基金经理“老鼠仓”获利要靠基金资金的拉升,因此最终受害的仍是基金投资者。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内部人士表示,“如果任由这些状况滋生蔓延,投资者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业内人士分析,历数之前涉及“老鼠仓”行为的上投摩根、光大保德信等基金公司,以及此次曝光的博时基金公司,暴露出“老鼠仓”问题的都是成立时间较长、在业内有较大知名度,且公司管理也基本有“正常轨道”的基金公司,但接连出事说明了基金公司内控制度普遍存在漏洞。

  财经评论员皮海洲认为,基金公司往往将“老鼠仓”归结为基金经理的个人行为。实际上“老鼠仓”的出现,基金公司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至少存在用人不察、监控不严、教育不力等问题。所以,对于“老鼠仓”案的出现,必须追究基金公司的责任。

  从以往案例看,“老鼠仓”、利益输送等负面冲击也会令涉案基金公司付出规模缩水、利润下降等惨重代价。以2007年上投摩根基金经理唐建“老鼠仓”被查处为例,事件的暴露使上投摩根基金市场地位迅速滑落,一年之后资产管理规模排名从第10名降至第18名。而在今年的债市“核查风暴”中,易方达基金马喜德违规涉案以及嘉实基金吴洪坚被调查,使得两家基金二季度末总资产管理规模分别减少了761.1亿元和296.91亿元,缩水幅度均超过10%。

  监管层将“重心后移” 严查“硕鼠”

  从上投摩根基金唐建首爆“老鼠仓”开始,近年来光大保德信基金许春茂、交银施罗德基金李旭利等“基金硕鼠”鱼贯而出,基金经理违法违规行为亦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

  李旭利案二审检察官吴卫军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的“老鼠仓”案件来看,存在取证困难,判罚较轻等情况,使得部分基金经理面对巨大利益诱惑不惜铤而走险。

  面对资本市场违法违规案件频发,监管执法难以做到有效打击,让人感到监管不力的现状,监管层也在近期释放出要扭转“重审批、轻监管”现象的信号。

  证监会主席肖钢日前撰文明确指出,将证监会“主营业务”从审核审批向监管执法转型,将“运营重心”从事前把关向事中、事后监管转移。对违法违规行为,毫不手软地追究到底、处罚到位。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也表示,将始终坚定不移地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对于从业人员的“老鼠仓”在内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继续保持“零容忍”态度,一经发现,必将坚决打击,严惩不贷。(记者 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