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长安前往“取经” IAA上的中国探索
“很自豪,也更加有信心了!”在谈及此次参加第65届法兰克福车展(IAA)的感受时,长安汽车(000625,股吧)新闻发言人江爱群毫不掩饰心中的喜悦。
第一次以“CHANGAN”出现在组委会官方新闻通稿中的长安汽车,也是本届车展中唯一参展的中国整车品牌。在这一场素有汽车界“奥运会”之称的汽车盛宴上,长安汽车共展示了三个产品系列共6款新车,其中首款中型SUV CS75更是全球首发,占据了整个车展全球首发车型的1/8。这让第二次登陆法兰克福车展的长安汽车赚足了眼球。
单枪匹马闯德国的长安,在欧美日等多国列强的包围下,多少显得有些形单影只。包括国有和民营在内的多家中国车企又一次集体“失语”法兰克福车展,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跨国车企们正在通过车展来描绘未来在中国汽车消费市场上的产品布局。毫无疑问,已经在东欧国家开疆辟土的中国车企,必须要开始在中欧的征途了。
“取经者”长安
“是亮相,也是学习。中国正在走向国际化,法兰克福车展应该成为中国厂商经常参加的车展,通过车展,让世界更多认识中国汽车,同时,对中国汽车来说这也是一个取经和学习的过程。”9月11日,法兰克福车展媒体日当天,长安汽车党委书记、副总裁朱华荣在长安发布会结束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国际化”是朱华荣一再提及的字眼。对这位长安的掌舵手来说,通过自身体现长安国际化的方式之一,便是在新闻发布会上使用英语进行演讲。
除了全球首发的全新SUV CS75,长安还展出了另外5款新车,其中包括致尚XT、长安第二代混合动力轿车逸动Hybird、长安首款中高级轿车睿骋、紧凑型城市SUV CS35以及在CS75基础上的CS95概念车。
据悉,CS75在法兰克福全球首发后,预计年底在长安的北京工厂投产,将于明年第一季度正式在国内上市,并预计明年三四月份在智利、哥伦比亚等市场上市。
按照朱华荣在车展发布会上宣布的新的国际战略,长安将关注点集中在十大海外市场,重点投资俄罗斯、巴西和伊朗市场,力争能够在2020年达到海外销量40万辆。
据统计,2013年1-8月,长安汽车产销133.8万辆,其中乘用车产销达到31.7万辆,同比增长83.6%,增幅位居行业首位,长安汽车今年1-8月销量已超去年全年水平。
“未来,我们希望能在德国及欧洲当地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江爱群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这是所有自主品牌的共同愿望。但现实是,尽管2012年中国自主品牌出口首次突破100万辆,但欧美国家的出口依旧薄弱。今年1-8月,汽车出口共63.86万辆,其中也仅有俄罗斯联邦和乌克兰出现在出口国前10名的榜单中。
中国的尴尬
与从中国远道而来的长安旨在展示与学习不同,东道主德国和来自法、意、美、日等汽车“大V”们已经将IAA变成了他们新一轮抢占中国车市的前哨站。
针对眼下中国车市最火爆的SUV市场,跨国车企们不约而同地推出了各款SUV或带有SUV设计元素的车型,以最大程度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
显然,跨国车企们已经尝到了SUV甜头。今年上半年,宝马X5、X6、X3等进口SUV呈现较大增幅,其中宝马X3的销量同比增幅达90%。这让宝马X5在此次车展上取代了上一届宝马i8,占据了宝马展台最重要的位置。同样占据重要位置的还有奔驰GLA。这款紧凑型豪华车SUV将在明年于中国上市,届时竞争的对手将有宝马X1和奥迪Q3。
相比跨国车企在中国车市的快速大步走,中国车企在中欧的步履却显得缓慢而蹒跚。这从法兰克福车展便可看出端倪。自2005年吉利、华晨和江铃三家中国车企登上IAA的展台、完成中国车企的首次亮相后,2007年仅剩华晨一家独撑大局,2009年更是集体缺席。而2011年和2013年则只有长安一家在坚持参展。对此,德媒给出了尖锐的评价:“中国品牌在德国汽车市场上毫无机会。”
“在德国根本看不到中国汽车的身影。”旅居德国20多年的华人苏晓(化名)对时代周报记者直言道,“我想,那次安全测试的惨败很关键,太不安全了。”
苏晓口中的这场“惨痛测试”,是2007年德国最大的权威汽车俱乐部ADAC对当时正在法兰克福参展的江淮吉普所做的碰撞试验。0星的最终结果让国产汽车在通往欧洲大陆的道路上被蒙上阴影,至今挥之不去。
在苏晓看来,这种错误是绝对不可能,或者只能发生一次,“而且这种错误永远会被竞争对手利用的。”
天生严谨的德国人总是在质量问题上很“较真”,尤其是对由自己发明的汽车上。一百多年来所积累的经验已经化作他们深入骨髓的认识和自信,加上德国本身又是欧洲最大汽车市场,深厚的汽车文化和足够的消费力支撑让造车者总有足够的驱动力去追求新技术以及苛求高质量。
虽然与6年前的0星相比,现在国产汽车在质量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但还是不足以消除德国人的不信任。“大家都觉得中国汽车是笑料,不会认真对待。”苏晓对记者说,“而且,你买了,车坏了呢?那些修车的师傅怎么反应?中国车的售后服务在这里几乎没有。”
不过,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魏斯曼却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目前中国汽车市场正处于迅速发展之中,中国车企正集中精力抢夺本土市场。“任何低估中国车企的行为都是愚蠢的。”他说,“一旦中国汽车市场增长放缓,拥有巨大产能的中国车企们将走向世界市场,释放其能量,正如现在中国其他行业所做的那样。”
“其实,德国以及整个欧洲市场目前对中国汽车的接受程度很低,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也是中国自主品牌必经的一个过程。”江爱群告诉记者,“要打破这种局面,关键在于,一是要通过欧盟的法规,二是要让产品被欧洲消费者所喜欢和接受。要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提高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以慢治快。除此之外,毫无捷径。”
那么,在这个高手如云的全球汽车工业发源地,中国汽车如何让消费者记住它并选择它呢?
“如果又小又便宜又安全又环保,为什么不?”苏晓反问道。
或将淘汰5%经销商 吉利重整销售体系
本报记者 谭力峰 发自广州
近年来,吉利由于战略、管理、产品规划等种种原因,发展一直处于缓慢的状态。从营销体系的变革到一系列人事调整,吉利正面临着转型的阵痛。
据媒体在9月11日的报道,为实现年初所制定56万辆的销量目标,吉利汽车计划针对旗下经销商推出全新的奖惩管理政策,以提升经销商的单店销量。据吉利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孙晓东表示,年底将会有5%的经销商,即50家左右的经销商被淘汰。
在今后18个月里都没新产品投放市场、而长安、奇瑞等自主品牌纷纷推出新品抢占市场的情况下,孙晓东和吉利的这场从销售开始调整带来的“阵痛”将要持续多久?
“清理”渠道
就在两个月前吉利汽车总部杭州召开的“吉利汽车2013年中期营销会议”上,孙晓东便表示,今年下半年直到2015年吉利都不会有新产品投放市场,时下将着力在产品体系与销售渠道上进行全面的梳理与整合。
据悉,吉利未来会以经销商销量、市场占有率、销售和售后服务满意度为导向,建立一套经销商综合评价体系,给予综合排名前50%的经销商星级评定年底重奖,优胜劣汰。“我们50%的经销商能够得奖,50%还要继续努力,在最底下的5%,我们就要考虑你是否不适合卖车。”孙晓东在会上表示。
此外,他还在会上指出,在吉利现在近千家的经销店中,平均单店销量只有300多台,相对于竞争对手长城汽车(601633,股吧)的平均单店1000台以上,经销商的盈利能力让他感到担忧。“当一个经销商做不到1000台车,根本就没有能力去做广告,根本就没有能力去做市场。”
为此,孙明确表示吉利将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经销商综合评价体系,其中将力求在商务政策导向上更清晰,更具一致性;注重对经销商经营质量进行评价,并关注经销商运营管理能力提升。
其实,自孙晓东今年5月正式接任吉利销售公司总经理一职后,以其为首的内部改革才看似刚刚拉开帷幕。
自去年5月起,吉利通过合并全球鹰品牌事业部、英伦品牌事业部和帝豪品牌事业部,在全国形成了南、中、北三个区域营销事业部。今年1月1日,吉利再次营销变阵,把3个区域营销事业部变成了5个区域营销事业部。紧随着,便是其一系列大刀阔斧的人事改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上海车展前后,其研发核心人物赵福全的离开。到5月,吉利宣布由孙晓东接替刘金良兼任集团销售公司总经理,而刘金良则转为负责新能源汽车营销工作的副总裁。一时间,原来的吉利“四大金刚”(尹大庆、赵福全、刘金良以及安聪慧)便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个吉利”
对于被外界一直诟病的吉利“多品牌战略”,孙晓东也直言这导致了一系列“内耗”问题。
目前吉利拥有帝豪、全球鹰和英伦三大子品牌,而这三个品牌均有着自己各自的网络,并有十几款车型在售。而目前看来,仅有帝豪旗下一款EC7做得不错,其他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几乎微乎其微。
“像新远景与英伦SC7,产品上其实非常相似,但就是品牌上有竞争。你在产品上相近或相似是可以,但必须要在品牌上有一定的区隔,因为不同品牌面向的受众是不一样的。现在吉利就是有很多产品,定价一样,产品一样,就是logo不一样。”有分析师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吉利目前虽然分了三个子品牌,但各个品牌下的产品区分却不甚明显。
由于吉利目前是分别以“帝豪”、“全球鹰”与“上海英伦”三个子品牌进行管理,从前期的市场调研到研发、到生产、营销的各个环节,都由品牌公司总经理负责,因而主导负责“帝豪”品牌的冯擎峰便被外界解读为“吉利今后将以‘帝豪’品牌为主力”的信号。
据悉,孙晓东已着手制订了吉利未来五年品牌发展规划。根据该计划,回归“一个吉利”,即以吉利品牌作为公司母品牌,而其他的三大品牌(帝豪、全球鹰和英伦),则作为产品序列。也就是说未来要加大力度推进“GEELY”品牌的提升,把原来分散在三个品牌营销的投入集中在一起。
然而,“一个吉利”能否消除逐渐加重的内耗,并在今后18个月无任何新品加持的情况下缩短甚至结束始于销售调整的“阵痛期”,则仍是一个问号。
推出LF-NX 对标宝马X3和奔驰GLK
雷克萨斯欲攻占紧凑型SUV市场
本报记者 谭力峰 发自广州
在时下法兰克福车展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雷克萨斯推出的一款外形激进概念型SUV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尽管该款名为LF-NX的车型并不保证是最终会实现量产的车型,但按照官方说法,这将是雷克萨斯欲进军紧凑型SUV市场所发出的一个信号。在连续两年败给宝马与奔驰之后,时下雷克萨斯正在寻找一种方法,努力提高自己品牌的国际形象。
进军蓝海
在本届法兰克福车展上,雷克萨斯推出了一款名为LF-NX的概念型SUV。这款造型激进的全新概念车型在法兰克福车展首秀时吸引了大批媒体与消费者围观。按照雷克萨斯的说法,该新车是雷克萨斯L-finesse设计语言进一步演变的结果,很多细节都体现出了雷克萨斯新的设计语言,并加以强化。
尽管拥有着夸张的前脸、纺锤体的进气格栅与错综复杂的车身线条,加上“咄咄逼人”的内饰设计,但该款车型仍然被雷克萨斯视为其进军紧凑型SUV市场的关键一步。
一直以来,雷克萨斯都很想进入到目前这个已被奥迪Q5、宝马X3和奔驰GLK瓜分的细分市场中,但其并不想因此在抢占旗下RX CUV太多市场份额的同时,价格又跟后者重合太多。
前雷克萨斯总经理马克·坦普林曾表示,“目前RX涵盖了大片的市场,在价格竞争上,我们比起那些规模较小的CUV更有优势。”
然而,围观在该车周边的人们却在担心,造型如此“犀利”的车子将来要卖给谁呢?相信这问题对于时下正在全球市场上力挽颓势的雷克萨斯来说,激进的造型似乎并不能带来“激进的”销售,尤其是在其品牌塑造仍需继续加强的情况下。
最近,雷克萨斯正打算在日本开设一家高档的咖啡厅,并在里面兜售高档的意大利真皮手袋,希望借此提高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品牌溢价力。按照计划,纽约和迪拜亦在分店的选址名单中。
“雷克萨斯在美国的成功亮相并没有被移植到其他市场,与宝马等豪华品牌相比,其品牌知名度仍然需要大量的工作,”Nakanish研究所的创始人Takaki Nakanishi表示,“你不能指望从简单的开一个咖啡馆来赢得销售,但它肯定比没有好。”
在市场份额最大的美国市场上,雷克萨斯已连续两年败给宝马与奔驰,更不用说即使在本土市场上,交付量亦被奔驰稍微领先。据日本汽车进口商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雷克萨斯在本土市场的销售量为27074辆,落后于奔驰的27828辆。
国产存疑
不仅在国际市场上品牌形象与德系豪车存在着差距,同样的问题还发生在中国市场这个未来豪车生产商必争之地。
早前据网易汽车与J.D.POWER联合发布的一份名为《豪车大调查》报告显示,宝马、奥迪和奔驰仍是目前中国男性消费者购买意欲最大的前三大豪车品牌,雷克萨斯排在了捷豹路虎、沃尔沃和保时捷后面。虽然去年在华售出了6.6万辆的雷克萨斯是紧随宝马、奥迪和奔驰之后的第四大豪车品牌,但显然这销量显然与其在华的品牌形象并不匹配。
为此,今年8月起,雷克萨斯在华开始推行其全新的品牌活动—“Amazing inMotion”,这是目前其正在全球推行的全新品牌口号。通过设计、艺术、时尚、文化、电影、音乐和科技,雷克萨斯力求将每个细节都融入到车身当中。然而,在“小伙伴”讴歌以及英菲尼迪纷纷实现国产之际,目前还在“死守”不国产的雷克萨斯,后续还能在中国市场迸发多大的活力?
当下混合动力的车型销售已占到雷克萨斯整体销售额的30%左右,而其亦表示将在华主推混合动力以及2.0L及以下排量的车型,以应对挑战。数据显示,雷克萨斯上个财年(2012.4-2013.3)共售出了56750辆豪华汽车,完成了年度目标的90%。雷克萨斯方面表示,除了计划2014年在华生产混合动力系统外,更期望2020年雷克萨斯2.0L及以下排量的车型,要占到其中国销量的80%。
据悉,与雷克萨斯混合动力车在全球其他市场的表现相比,中国的差距仍然明显。雷克萨斯中国副总经理郎立新称,在日本,雷克萨斯销量的70%为混合动力车型,在欧洲这一比例为50%,台湾则高达72%。
然而在国产化事宜一直悬而未决之际,雷克萨斯方面却表示经过了上半年的试探后,将今年的销售目标确定为7.5万-8万辆,并声称将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为主。
今年6月,雷克萨斯国际事务负责人坦普林明确表示,雷克萨斯并未讨论将何时国产,在达到国产节点前还有许多任务要做。“雷克萨斯在中国的真正目标并非立即国产,而是希望在消费者心中树立雷克萨斯的品质和服务形象,这比展开大量营销工作并向世界自夸伟大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