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玉米、棉花、煤炭等大宗商品相比,玻璃只是小品种。虽然是“小品种”,但在现货市场,玻璃行业却是一个产能严重过剩、库存居高难下的大行业,已被国家列入产能过剩九大行业之中。管理层更是把化解平板玻璃等五大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

  在此背景下,玻璃期货被市场寄予了助力行业化解产能过剩这一“大块头”的厚望。为此,中国证券报记者深入河北沙河——我国玻璃产业产能最集中的地区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沙河地区正在借助期货优势帮助玻璃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促进玻璃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不少企业也正利用期货市场熨平价格波动、规避市场风险等功能,打破行业发展困局。

  产能过剩严重 期市“异军突起”

  自去年12月3日上市以来,玻璃期货新品种备受市场瞩目。上市之日起一个月的时间内,交易量就达到了480万手,一度超过当时的热门品种螺纹钢,成为期货市场中的明星品种,完成了其他品种2-3年才能让投资者认知和接受的过程。

  但在现货市场,玻璃行业却面临产能严重过剩、发展经营困难的局面。根据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统计,2012年平板玻璃行业产能为12亿重量箱,实际产量7.6亿重量箱,产销率98.9%,产能利用率仅为63.3%,相较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行业产能过剩甚为严重。

  在产能过剩之上进一步雪上加霜的是,国内新增产能仍然不断涌现。巨大的熔炉发出刺眼的光芒,一块块新出炉的玻璃在机床上冷却,再送至切割区由机器进行切割……这是记者在调研生产企业时看到的一幕。

  “实际上,今年以来全国浮法玻璃新增产能突飞猛进,远远超过市场预期。”安信证券化工行业分析师胡华钎表示,据中国玻璃信息网统计,截至10月11日,全国共有浮法玻璃生产线309条,产能总计达到10.59亿重量箱,实际产能也达到8.84亿重量箱。随着新增产能的释放,玻璃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不少企业面临经营困难。

  业内人士认为,造成上述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国内玻璃厂发展太散,每个企业都是以自身为中心在扩张、在投资,并没有从整个行业情况着眼,没有齐头并进;另一方面,这也是小型企业的无奈之举。小型企业想要占领市场,首先想到的就是扩大厂子面积,加速发展、增加产品产量。这样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提升了销量和竞争力,但同时又导致更多的企业采用这样的发展模式,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加剧产能过剩。为此,管理层把化解平板玻璃等五大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

  期市优势尽显 助力破解困局

  在化解产能过剩、促进玻璃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中,玻璃期货被人们寄予了厚望。沙河市作为玻璃期货上市以来较为活跃的区域,玻璃期货在该地区行业运行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尤其值得关注。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该地区调研时发现,在玻璃期货上市初期,该地区不少现货企业一直对期货价格的指导作用持保留态度,认为“期现”是两张皮。在运行一段时间后,此状况才有了较大改观。尤其是玻璃期货上市后带来的首个春节行情,更是让一些企业的态度出现大逆转。

  “如果没有玻璃期货,春节前后现货价格会跌得更多,多亏玻璃期货平抑了市场价格波动。”河北正大玻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庞溥军笑言,“有了期货价格的指引,企业在调整价格和生产时更有信心了。”

  根据往年经验,春节前后通常是玻璃市场的淡季,玻璃销路不畅、价格低迷。但赶在春季前上市的玻璃期货却让今年春节前后的玻璃市场暖意融融。“红薯出来没想到这么大。”德金玻璃有限公司总经理樊建祥打趣地说,今年春节,公司根据玻璃现货价比成本高、期货价比现货价高就卖出保值,基差大于持仓成本也卖出保值的套保理念,获得了71.9万元的套保利润。

  更让樊建祥没有想到的是,不到一年时间,只有三个人的期货团队通过期货交易操作,为公司实现了1500万元的利润。“1500万元,如果卖玻璃的话,要辛辛苦苦卖掉15万吨玻璃才行。”樊建祥说,通过期货市场,他们以旺季的价格卖出了淡季的玻璃,有效地规避了风险,促进了玻璃的销售。

  除了熨平价格、规避风险,作为行业创新发展的金融工具,玻璃期货在化解玻璃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

  “由于玻璃产业属于竞争行业、企业大多数为民营企业,需要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通过市场手段改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促进玻璃企业技术升级、兼并重组。在这方面,期货市场具有优势。”郑州商品交易所市场部相关负责人坦言,玻璃期货具有标准化和品牌化效应,能够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对优化玻璃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具有积极意义。

  该负责人称,玻璃期货有助于提高企业经营水平,助力玻璃企业做大做强。整合、兼并重组是化解玻璃产业产能过剩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兼并重组,企业规模做大,面临市场风险也会相应加大。期货市场为企业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风险管理工具。企业利用期货市场管理市场风险,有助于实现稳定经营。

  与此同时,玻璃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对玻璃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起到隐性推动作用。玻璃期货合约形成的远期价格,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对玻璃企业生产经营起到指导作用,间接推进玻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摆脱房地产“脸色” 谋转型升级之变

  尽管期市可助力玻璃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但化解产能过剩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更重要的是,玻璃行业应尽快走上创新发展的转型路。但玻璃行业作为一个周期性明显的行业,由于供应相对刚性,短期价格变化主要看下游需求的脸色。由于其下游跟房地产、家电等行业有着密切联系,导致了我国玻璃生产企业面临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生产刚性与需求周期性的矛盾。

  据介绍,玻璃行业的下游需求主要来自房地产、汽车、新能源和电子这四个行业,目前的比例分别为70%、15%、10%和5%。玻璃需求与房地产行业的开工情况直接相关,一般是在房屋新开工后8个月~12个月才开始安装玻璃,因此对玻璃的需求集中在建筑工程的后期。受房地产行业的季节性影响,玻璃行业会呈现出一定的生产刚性与需求周期性的矛盾。

  海通期货分析师林菁称,玻璃的市场需求与房地产发展态势紧密相连,玻璃的价格走势与房地产投资增速呈现正相关,这就决定了玻璃需求需看房地产脸色。在房地产调控日益趋紧的大背景下,玻璃需求低迷已是不争的事实。未来玻璃现货能否像在期货市场上那样“星光闪闪”,业内人士纷纷为其支招。

  一位期货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就行业企业自身而言,创新求变是在低迷的市场中翻身的最佳出路之一。绿色建筑发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建筑功能提升,需要更多的高性能玻璃精深加工产品;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型产业加快发展,需要玻璃新材料提供重要支撑。

  推进产业聚集发展也是玻璃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沙河市调研时,记者看到,沙河已先行先试。该市规划建设了占地48.47平方公里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了集玻璃原片生产、深加工、市场销售等产供销一条龙体系。推动组建沙玻玻璃集团,下属迎新、安全、大光明、长城、正大、德金等10家玻璃企业,通过对行业技术和市场的整合,提高了企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促进了沙河地区玻璃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