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电子业航母CEC转身 资产2000亿拥有5只H股
CEC是一家颇有神秘色彩的产业集团,连续多年入选《财富》世界500强,2012年集团收入和总资产均接近2000亿元。仅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CEC目前旗下有17家上市公司,仅仅在A股就有12家耳熟能详的标的,想象空间不可谓不大。2013年,随着旗下上市公司不断出现业务重组的信息,市场猜测,CEC内部正在启动新一轮的大规模资产重组,但CEC内部一直对此事讳莫如深。
有业内分析师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CEC内部业务之庞杂在中国电子行业绝无仅有,资产重组一事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对集团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对中国的电子行业也将深刻影响。当前中国的电子行业正在面临新一轮的升级再造,CEC的重组也将关系到中国电子行业新一轮的布局与重构。
回顾CEC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和共和国的电子产业历史有高度的相关性。1989年,CEC这个名字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它的前身是机械电子工业部为整合旗下企业资产的而设立的央企平台。目前CEC已经是我国最大的电子产业集团,同时也是国防科工局下属的十一大军工集团之一。
从产业链观察,CEC旗下优质资产丰厚。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软件服务、整机与关键零部件、平板、贸易和物流园区这五大块,涵盖到了从零组件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放眼中国仅此一家。
依托着五大板块,CEC目前在资本市场已经拥有了多家上市公司,其中A股12家,分别是南京熊猫、长城信息、长城开发、长城电脑、中国软件、中电广通、深桑达A、华东科技、上海贝岭、振华科技、华虹计通、*ST彩虹、国民技术(已通过出让控股权退出)。集团还拥有5家H股上市公司:中国电子、冠捷科技、晶门科技、彩虹电子、长城科技(即将完成私有化退市)。
在2013年前,CEC在资本市场同样有许多运作的大手笔。2005年,CEC收购了中国长城计算机集团;2006年,CEC重组了著名雷达制造企业桂林长海;2007年,CEC重组了南京熊猫集团;2009年,CEC完成了对冠捷科技27%股份的收购,并且入股贵州振华电子科技集团,成为两者的单一最大股东。
2013年,身为国民技术大股东的华大(CEC的子公司)宣布将把手中的股权悉数转让,其理由是规避同业竞争。市场人士认为,这则公告背后的意义绝非字面意思那么简单,CEC在此时选择退出一家上市公司,有可能是因为在集团层面将要进行大规模的资产重组。
“从CEC的行为来看,此次重组更多是对内部产业的一次重新梳理,这和2005年前后CEC的外延式业务布局思路有根本性的变化。”一位接近CEC的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道,“CEC当前最大的问题在于业务过于庞杂,导致管理混乱且资源分配不当,造成企业盈利状况和行业口碑在产业内受到诟病,此次重组的出发点也是为了着力解决这个问题。”
各板块重整方向渐明
梳理CEC旗下的上市公司,不难发现主要涵盖了三大类,一类是嫡系,包括集成电路平台上海贝岭、华虹计通,软件业务平台中国软件,广电业务平台中电广通;一类是长城系,包括长城开发、长城电脑、长城信息;一类是地方系,包括南京的南京熊猫、华东科技,贵州的振华科技,陕西的*ST彩虹。而在此次重组中,此类公司的前景如何,也令市场颇为期待。
上述电子行业分析师认为,对于此次重组,资本市场主要关注以下几点,分别是:CEC旗下到底有哪些优质资产可以注入?市场传闻已久的几个标的,资产注入的预期到底怎样?如何重组沉寂已久的长城系四家A股公司?对地方的上市公司平台如何定位?
刘烈宏表示,考虑到当前的宏观形势,CEC已经将集成电路定位为当前优先发展的主业。其背景是前期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扶持计划的下发,在产业基金成立后,各地都会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可以说,我国的集成电路行业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财务数据显示,即使从资本角度考虑,集成电路资产也是目前CEC十分优质的一部分。CEC的集成电路业务主要分布在华大(芯片设计)和华虹(芯片制造),两者都产生于上一次以举国之力发展集成电路的“909”工程。2013年,华大的资产总额约为60亿元,营业收入约20亿元;华虹则是二代身份证、社保卡等芯片的主要代工企业,若以收入测算,华虹目前在全球芯片代工业中排名第六,在国内仅次于大唐旗下的中芯国际。
业内人士认为,CEC旗下的集成电路资产证券化率只有20%左右,而此项资产的盈利状况十分乐观,考虑到CEC此次重组的思路,集团没有理由不将这两者推向资本市场。而且,2013年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火爆程度为近年罕见,紫光集团连续私有化展讯和锐迪科以及芯片封装企业晶方科技上市,受到市场热捧,已经使得业内认识到集成电路资产的集中登陆A股的时代即将到来。
对于整合的细节,刘烈宏表示,集团层面确实在推进此事,但由于和资本市场高度相关,在最终方案公开披露前对此不作回应。
而对于长城系的整合,前期通过长城科技的私有化已经浮现出初步的轮廓。2013年12月,长城科技发布公告称,CEC及其附属公司长城集团提出私有化建议,并撤销H股于港交所上市。建议收购价为每股3.2港元,较停牌前收市价有42.9%溢价。涉及收购代价估算约14.52亿港元,将以现金支付。受此利好消息刺激,长城科技复牌当日暴涨33.93%。
刘烈宏认为,长城科技作为长城电脑和长城开发的母公司本身仅仅起到控股作用,自身并不具备盈利能力,和此次重组的思路不符合,因此管理层决定私有化退市,目的在于削减层级,方便集团的管理。长城科技退市后,CEC最终将实现对长城系的直管,这将对企业经营和决策起到积极作用。另外,在此次退市中,CEC拿出了很大的诚意,交易的对价非常吸引人,目的是给H股股东提供套现的机会。
对于CEC今后将如何定位长城系,刘烈宏表示,在此次重组中,集团提出的口号是“将制造的长城转变为科技的长城”,过去的长城以IT的传统硬件如硬盘磁头、盘基片的制造为主,未来长城系会加大产业链的中上游的投资,前期长城信息已经提出要向信息化转型,去年就开始酝酿的海面监测器就是一例,未来长城信息还会和更多的信息科研院所合作,致力于科技产业化。而长城开发会专注于产业升级,目前已经在厦门开始试水LED业务,后期若条件允许,也有意切入到触摸屏产业链。
对于平板显示,CEC的重组第一步已经启动。华东科技前期公告显示,CEC在南京的8.5代线业务将注入到上市公司。与京东方和华星光电相比,CEC的这条8.5代线技术上采用了夏普的技术,定位和前两者有所不同。刘烈宏表示,CEC内部已经明确华东科技今后将会是CEC的在平板显示制造领域的资本平台,CEC的这条8.5代线会供应大尺寸的电视屏幕,但更多的是专注于中小屏领域,南京线会给电视提供4K电视面板,在中小屏领域主要为手机和PAD供应FULL-HD面板。由于夏普在金属氧化物背板图层方面有国际领先的技术,不排除南京线后期也将从事Retina视网膜显示屏和IGZO屏的制造。
至于市场对南京线为何不注入南京熊猫的疑问,刘烈宏表示,CEC在此次重组中将南京熊猫定位为平板显示装备的资本运作平台,其今后的业务仍将围绕平板生产线的装备供应展开。
值得注意的是,CEC一直被市场忽视的贸易和物流板块,同样在此次重组中占有一席之地。公开资料显示,目前CEC旗下的深桑达A、中国电子器材公司在深圳华强北拥有不少上好的物业资源,对于如何盘活此项资产,CEC在此次重组中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刘烈宏透露,深圳市政府一直与CEC就华强北的产业和服务升级进行沟通,CEC正在考虑在华强北建设中国电子国际总部。本次的资产重组目前设定的目标是整合旗下的园区资产,实现在香港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