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吹响号角 或成三中全会重大议题

2013-11-05 19:33:56

  全球备战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朱周良)全球外汇市场可能正迎来自欧元面世以来最重大的一场变革——人民币国际化。
  金融危机后,随着以美欧为首的发达国家货币体系的弊端集中暴露,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并已成为全球交易最频繁的十大货币之一。从亚洲的香港、新加坡、悉尼,到欧洲的伦敦、卢森堡和法兰克福,等等,全球各大金融城市都在为了争夺人民币交易中心而摩拳擦掌。
  在官方层面,中国也在不断加大金融领域的开放,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创造更好条件。通过与外国央行开展货币互换、开通货币直接交易以及批准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等途径,中国近年来明显加快了人民币“走出去”的步伐。而即将开始的三中全会,则有望成为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又一里程碑式事件。

  (一)国际影响力日益攀升
  作为一种交易媒介,人民币影响力的最好衡量标准无疑是交易的活跃度。近期,多项国际权威数据显示,人民币的国际认可度正在飞速提升。
  国际银行同业间合作组织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上月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8月,人民币已超越瑞典克朗、韩国韩元及俄罗斯卢布,成为全球第八大交易最活跃的货币,市场占有率提高至1.49%。
  而在一年多之前的2012年1月,根据SWIFT的数据,人民币的全球交易排名仅为11位,当时的市场占有率只有0.92%。从2012年1月至今年8月,人民币的外汇交易量增加了113%。
  而在9月份,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每三年一次的外汇市场成交额调查报告中,人民币首次跻身全球十大交易最频繁货币的榜单。人民币的日均交易额,从2010年4月的第17位跃升至今年的第9位,主要得益于离岸人民币交易。
  国际清算银行的调查数据显示,过去三年来,人民币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成交额增长了两倍多,2013年日成交额升至1200亿美元,远高于2010年的340亿美元。
  亚洲开发银行在日前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在国际交易中更多使用人民币和日元,能够增强亚洲经济的稳定性,因为这将使亚洲在应对地区危机方面有更大的影响力,同时能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更多的跨国公司开始意识到在贸易中使用人民币支付的迫切性,包括世界头号储备货币国——美国的企业。
  全球支付服务公司Western Union Business Solutions的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美国公司的人民币支付量较上年同期增长近90%。调查显示,人民币目前在美国对华支付中占到12%,高于去年上半年的8.5%。
  人民币影响力的提升,与中国整体经济实体的增强有着密切关联。
  国际市场调研机构GfK最新发布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相信,中国很快将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相比之下,依然保有全球老大地位的美国,其国际地位则日渐式微。
  在接受访问的美国人中,有近六成受访者认为,美国是全球头号经济体。然而,只有不到半数即43%的受访者认为,美国到这个十年晚期仍能保持这样的地位。相比之下,有36%的受访者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经济体。

  人民币跻身全球十大最频繁交易货币 (数据来源:国际清算银行)

  (二)全球上演“人民币争夺战”
  在野村亚洲外汇交易主管斯图尔特看来,人民币市场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是全球外汇市场十多年最重大的题材。“就其重要性而言,我觉得它可与欧元诞生相提并论。”
  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日益彰显,让全球各大金融都市对人民币业务趋之若鹜。
  自从2009年香港成立首个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以来,世界主要的金融中心城市为争当下一个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展开了激烈竞争。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11月6日,卢森堡驻上海领事馆专门在上海举办《卢森堡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所担当的角色》的座谈会,卢森堡驻上海领事亲临活动现场,为该国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拉票”。
  业内人士注意到,目前为止,伦敦、新加坡等似乎在争夺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的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但与此同时,法兰克福、苏黎世、卢森堡、巴黎、东京、悉尼和吉隆坡等诸多竞争对手也在虎视眈眈。
  根据SWIFT的统计,除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之外,60%的人民币外汇交易是在伦敦进行,凸显了伦敦作为国际外汇交易中心的领先地位。排在其后的分别是美股和法国。
  外汇交易的快速增长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的迅速蹿升,使得全球大大小小的金融中心都跃跃欲试,希望能分享离岸人民币交易这块“大蛋糕”。
  汇丰驻伦敦的外汇电子交易全球主管安东尼注意到,过去一年来,人民币交易持续快速增长。更值得关注的是,人民币交易量的增长不仅来自贸易结算需求,来自投资领域的需求量也在明显增加。

  人民币日均外汇成交额近年来激增

  (三)三中全会重大议题之一
  在官方层面,中国政府和央行也在加快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创造条件,特别是在今年,这方面的努力明显提速。
  前不久,中国人民银行与欧洲央行正式签署规模为3500亿元人民币的中欧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这也使得与中国已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国家及地区增加到23个,总规模达到2.57万亿元左右。
  同样在近期,中国宣布启动人民币与英镑、新加坡元实现直接交易,此前美元、日元、澳元已可与人民币直接交易。中国还授予英国、新加坡累计1300议员的RQFII额度,让当地投资人可以直接买入中国内地股票、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这也是RQFII首次扩展至香港以外的地区。
  瑞银的分析师加里对中国证券网表示,尽管类似中英、中新等近期达成的人民币协议的绝对规模并不大,但却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些象征性的重大举措将帮助推动人民币在长期内成为全球货币。
  从贸易领域看,截至今年9月,中国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8.6万亿元,与中国内地实际开展人民币双向流入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20个,业务范围覆盖全球98%的国家和地区。
  来自德意志银行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九个月,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中约17%以人民币结算,这一比重在2009年不足1%。
  在债券市场,根据彭博提供给中国证券网的数据,今年截至10月底,全球市场发行的人民币公司债规模增长至2210亿元人民币,远高于2009年的160亿元。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在即将开始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人民币国际化将成为一大议题。瑞银中国经济学家汪涛指出,预计三中全会将出台更多金融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的措施,后者与人民币国际化一道,可以有助于提高资本配置效率。
  据新华08报道,在前不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向社会公开的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交的“383”方案中,加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被明确写入。
  上述方案写道,要推进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十年内使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结算和投资计价货币,在局部市场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以此倒逼外汇市场、跨境投资、债券市场、金融机构本外币综合经营等领域的改革。

  【相关】

  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依然艰巨

  383改革方案:十年内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范围覆盖全球98%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