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也亟需转型。券商作为证券市场的中介者和组织者,在促进经济资源流动和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方面责任重大,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细化至一定程度后必不可少的一个部件。在这样的局势下,证券业亟需突出重围,走出老旧停滞的状态,以创新面对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

  场外多层次市场的建设,都亟待证券公司创新的推动。种类繁多的场外交易产品都极其依赖券商以创新方式提供的流动性支持手段,同时这也是更深层地服务机构投资者和改善投融资转换机制的必然要求。

  事实上,一旦证券行业固步自封,仅以当前的产品和业务为支撑,必将面临来自银行业和海外投行业等的觊觎、竞争和挑战,不能创新即是最大的风险。

  光大“8·16事件”发生后,证券行业风险合规的监管预期进一步加强,但合规监管的加强并不意味着行业创新步伐的停止。纵观各国经济发展历程,无论中外与古今,创新始终穿插于其中,每一轮次的闯关与突破,创新无不首当其冲。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转型期、资本市场逐步完善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需要金融创新来引领其升级与换代,利率市场化趋势意味着金融环境的一系列变化。在这样的局势下,证券业亟需突出重围,走出老旧停滞的状态,以创新面对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2012年以来,管理层以创新思想赋予券商新的生机与活力,未来,创新仍将是券业发展的主旋律。

  经济结构调整与金融改革需要券商创新提供支持

  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受制于政策安排、技术创新、金融支持和微观经济主体主观能动性等诸多因素。其中,金融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特别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因素,产业扩张、产业整合、产业并购等一系列产业活动均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因此,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也亟需转型。券商作为证券市场的中介者和组织者,在促进经济资源流动和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方面责任重大,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细化至一定程度后必不可少的一个部件。

  投资银行功能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功能(信息中介、融资中介)、拓展功能(财富管理)、核心功能(配置中介)。在初级阶段,券商履行的是融资中介的功能,对接了资金短缺者与资金盈余者的资金供需。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经济运行的复杂化、金融体系的专业化,券商的信息中介与配置中介的功能日益凸显,在改善信息不对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金融市场高效率运作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资源的跨时空优化配置,是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转型经济的共同需求,通过能动作用提高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是投资银行履行的核心金融功能。因此,券商在一国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改革中所发挥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媒介资金供需。资本需求者与资本供给者之间存在信息的非对称性及由此而来的信息费用,券商通过专业化的能动作用,既帮助资金短缺者节省了筹资的信息费用,又帮助资金盈余者节省了投资的信息成本,在替委托双方降低交易过程中的摩擦费用中,为自身赢取了中介费。券商的融资中介功能,将储蓄资源从金融中介(商业银行)转移至金融市场,其客观效应是直接融资对间接融资的部分替代,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比较典型地佐证了这一点。

  其次,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集中。券商的参与,便利了政府的债券发行,有助于“看得见之手”对经济的调控。券商帮助企业以股票和债券融资,其协调资金余缺的媒介作用,不仅为闲置资金找到出路,也在支持高收益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同时,推进企业建立产权明晰、与激励—约束机制相对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券商以专业化的并购重组行为对企业扶优汰劣,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换代与经济结构提升,实现国家整体经济福利的提高。

  券商存在的理由在于能否在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中履行其应有的金融功能,券商发展的能力则来自于能否有效率地发挥出金融功能,而这需要通过一系列的金融创新来实现。金融创新是券商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可行路径,金融创新能力的高低则决定了券商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高效的资源配置体制和企业组织结构、完善的金融市场和市场经济体系,能发展至今天的高水平,离不开券商从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我国券商的融资中介功能与理想状态差距甚远,信息中介的功效存在较大程度的扭曲,财富中介功能缺乏可持续性,资源配置中介核心功能的有效发挥亦任重而道远。

  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亟待券商创新的推动

  列布津斯基在1997年曾将金融体系发展演进划分为银行主导、市场主导和证券化三个阶段,这表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模式转型,资本市场和证券化金融产品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如果对二战以来美国金融体系的演变加以考察,不难发现资本市场以及基于资本市场的买方业务、交易业务的持续创新和高度繁荣是其金融体系革新的主导性趋势,这正应了金融创新螺旋理论关于金融中介和市场动态演进的观点。换句话讲,在美国所谓的金融混业发展,实际上就是指基于资本市场的证券类业务逐渐替代传统的借贷业务成为金融体系发挥投融资功效的中心,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和证券类业务频繁创新同时改变了几乎所有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影子银行”中介和资产管理行业的兴盛正是其典型的外在表现。

  资本市场是券商赖以生存发展的载体。出于改善市场不完全性、解决治理问题、降低交易成本、规避管制约束、分散全球化风险等目的,创新对券商行业来讲可谓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其保持和提升竞争能力的不二法门。

  纵观美国证券行业业务结构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变化,创新类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从不到36%提升到接近80%,传统的通道类业务占比则持续下滑并不得不寻求变革。以交易业务为例,在佣金自由化改革的最初十年内,美国平均佣金费率下降了75%,但电子技术的广泛运用和算法交易、高频交易的兴起又重新赋予了券商交易业务新的蕴含,使之能够适应低费率竞争环境,提升交易市场效率的同时也彻底改变了美国证券交易行业的业务模式。一方面,另类交易系统(大多隶属于券商或依赖券商提供流动性)深刻改变了资本市场的结构,目前通过电子通讯网络(ECN)和黑池交易平台(Dark Pool)完成的上市证券交易占总交易量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纽交所和纳斯达克所完成的交易量已下滑到45%以下。另一方面,算法交易、高频交易的崛起同样改变了证券交易市场,2000年至2012年美国股票市场年均换手率约为202.8%,相比上世纪90年代初期增长了3倍,而算法交易和高频交易完成的交易量分别达到总交易量的6成和8成左右。

  对此,美国证监会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案来保证市场的公开公正和完整性,同时对证券交易行业竞争结构的变化则持宽松鼓励态度,屡次就此向全市场进行公开意见征询,即便期间也不乏“闪电崩盘”这类技术故障事件,但券商交易业务创新及其引导证券交易行业演变的大趋势并未改变。相较而言,目前国内券商仍处于创新发展的起点阶段,现有证券业务依然过于依赖通道和资本,支付、交易、托管等基础功能尚存的缺陷也严重限制了券商的持续创新能力,创新不足依然是国内券商向全能资本中介演进的主要制约。譬如这次的“8·16光大乌龙指”事件,固然为创新进程中加强风控和内部治理敲响了警钟,但本质上却是券商创新能力赢弱的必然体现,也为券商进一步加强创新投入和证券交易制度改革提供了契机。

  与此同时,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和金融改革战略的核心,尤其是场外多层次市场的建设,都亟待证券公司创新的推动。这里的场外市场,既包括通常所指的新三板市场、区域股权市场和券商柜台市场,也包括基于互联网电子交易平台的各类证券,譬如场外衍生品、中小企业私募债、小额融资产品、Pre-IPO股权、其他非公开发行证券以及未来可能的上市证券场外交易等等。这些种类繁多的场外交易产品都极其依赖券商以创新方式提供的流动性支持手段,同时也是更深层服务机构投资者和改善投融资转换机制的必然要求。

  创新是证券行业应对外部竞争的必然选择

  相比欧美投资银行数百年的发展历程,我国证券业的发展起点相对较晚,自1987年第一家证券公司成立以来,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壮大,证券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截至2013年上半年形成了114家证券公司、1.87万亿元资产的规模。且在盈利模式上,作为近三年来创新业务之一的融资融券业务超越了资产管理业务,跻身成为与经纪、投行和自营三大传统业务并列的第四大核心业务。行业创新的发展与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当创新过程中风险暴露时,创新便受到质疑。事实上,一旦证券行业固步自封,仅以当前的产品和业务为支撑,必将面临来自内地银行业和海外投行业等的觊觎、竞争和挑战,不能创新即是最大的风险。

  与证券行业相比,2012年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约达到证券业同期规模的76倍,营销网点总量约是证券营业部数量的43倍,债券承销总额约是证券公司承销额的1.7倍,银行理财产品余额约为券商受托管理资本金的4倍。这些尖锐的数字已然表明证券行业不创新、不前行就要挨打的现状,而在未来金融混业模式的发展趋势下,证券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竞争环境,创新步伐刻不容缓。

  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中,资本市场和证券行业的对外开放具有必然性,创新则是内地券商抵御海外投行入侵的武器。内地证券业严重依赖传统的通道业务或独享的排他性牌照业务,经纪业务和承销业务约占行业总收入的半壁江山,而以财富管理和交易业务为代表的资本中介型业务则发展不足,这恰是海外大投行的优势所在,给海外投行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2007年至2012年期间,我国证券业资产管理业务的收入比重约在2%左右,而2012年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资管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15.29%和34.5%。交易功能又是当前我国证券业发展的最大短板,高盛和摩根斯坦利等大投行这块业务的收入占比均在30%以上。

  因此,面对行业外部的竞争,创新是证券业持续壮大、竞争力持续提高的必然选择。

  从微观层面看,创新也是证券公司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国内券商不论规模大小基本采用“大而全”的经营模式,在产品和服务上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微观主体缺乏核心竞争力,行业的运作效率也难以提升。2008年以来,行业内每年均有10%以上的公司处于亏损状态,亟需通过创新的方式寻求差异化生存空间。这一点可以从美国投行业的竞争格局有所启示。在美国投行的行业格局中,不仅存在如高盛、摩根斯坦利、美银美林这样的综合性大投行,还有在夹缝中求生的精品投行、折扣经纪商及大量的小型区域性投行。如拉扎德和黑石投资两家知名的精品投行,前者是全球知名的并购专家,60%的业务收入均来自并购顾问;后者则是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人力资本和精英团队是它们拓展市场的主要倚仗。再如嘉信理财和TD Ameritade两家折扣经纪商,前者第一大收入来源于资产管理,后者则以佣金和账户管理费收入为主。

  (作者系海通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

  【相关阅读】

  邵宇:唯创新 通坦途

  推进证券市场发展,应从规范和创新两个层面入手。就规范市场秩序而言,可以分别从市场参与者、发行及定价机制、上市公司治理三个方面进行。比如杜绝市场参与者内幕交易、老鼠仓等不良现象。股票发行机制正常化,逐步由当前的审核制向注册制转变,加强市场化定价;强化退市机制,规范并购重组,打击概念和壳资源炒作,打击内幕交易。至于鼓励市场产品创新,建议尽快推出优先股,优先股既可满足上市公司融资的需求,又有利于丰富投资品种。另外可试点推出个股期权,通过期权交易可降低股票交易成本,形成合理定价机制。

  券商创新始终在推进

  近年来券商的创新脚步一直没有停止,去年更是被称为券商创新年,一系列旨在放松证券业准入管制、扩展业务空间、提升杠杆水平的政策措施频频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