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度延期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九届部长级会议12月7日发表了149国的《巴厘部长宣言》,宣布达成了“巴厘一揽子协定”:多哈回合谈判12年僵局终获历史性突破。世贸组织总干事罗伯托·阿泽维多在发言时数度哽咽,“世贸组织历史上首次迎来真正成果。”当然,他也不忘强调,“巴厘一揽子协定”并非终结,它是完成多哈发展议程的重要基石。

  的确,摆在WTO《巴厘部长宣言》面前的真实现实是:这边,继续了12年的多哈谈判终获继续;那一边,TPP、TTIP、TISA等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穷国家十数年的一场博弈,到底是WTO的历史性“突破”契机、还是WTO赢得了一次历史的喘息机会?两者可以在全球唯一一个WTO旗帜下与美欧主导的TPP、TTIP、TISA“并行”下去吗?显然,对WTO《巴厘部长宣言》共识只能审慎乐观,但WTO依然有重大玄机。最起码,WTO与TPP冲突了,由谁来裁判?

  有研究国际贸易规则20多年学者认为,尽管WTO巴厘岛部长会议取得了多哈12年来没有的突破,但WTO依然悬念多多,除了是WTO本身的问题之外,若WTO要继续前行,TPP、TTIP、TISA等也要出行,那么很有可能发生一个根源裂变成两个阵营:WTO面向100多个发展中国家(近20个)、低收入(近40个)、中低收入(近40个)贫穷国家,而TPP、TTIP、TISA等面向高收入(约40个左右)、中高收入(约40个)富裕的近80个国家。若真如此,全球化将遭遇世纪之困。

  此次巴厘岛会议涵盖了贸易便利化、关税配额、农业补贴等多个议题。另外还将讨论多哈12年来未“结”的农业发展问题。农产品补贴一直是导致多哈回合谈判无法达成的最大障碍。此前舆论估计,在此次峰会期间出现任何突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印度称,相关协议的签订将会严重危害印度国内农业生产。印度给种粮农民提供补贴的初衷就是为了帮助穷苦农民,让他们不至于无法养家糊口。“数以百万计的印度农民是依靠种地维持生计的。这些人的利益必须得到保障。”12月6日,印度拒绝商谈农产品补贴规则,这种强硬态度使会议又陷致僵局。

  经过再三磋商与谈判,与会部长和代表们在会议延期21个小时后,就最终协定文本达成一致。“巴厘一揽子协定”也被称为多哈回合谈判的“早期收获”,包括10份文件,内容涵盖了简化海关及口岸通关程序、允许发展中国家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具有更多选择权、协助最不发达国家发展贸易等内容。相对多哈回合谈判中的其他议题,“巴厘一揽子协定”涉及内容属于“容易摘取的果实”,难题还未有涉及。至于印度“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粮食问题,WTO的解决办法是制定一个“和平条款”,即成员国“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利用“争端解决机制”对印度提起申诉、制裁,直到找出针对印度所面临问题的永久解决方案。而美、印的分歧待决在于,美国主张明确这个过渡时间的时限(此前的版本是四年),而印度坚决不同意设定明确时限。

  国际舆论分析认为,这次巴厘岛WTO部长会议的“早期收获”建立在各方12年艰苦谈判后达成的普遍共识之上,反映了各方利益的相对平衡,来之不易。各方在谈判过程中顾全大局,照顾彼此关切,体现了世贸组织大家庭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决心和力量”。可以说,这种“决心和力量”震撼了TPP、TTIP、TISA的未来。这次巴厘岛WTO“早期收获”的达成,不仅增强了人们对世贸组织谈判功能的信心,也为最终完成多哈回合谈判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项协议实现了世贸组织18年来多边谈判零的突破,但谈判只是在贸易便利、农业、发展等三个议题上取得共识,而多哈回合总共有八大议题,仍有多个重要议题尚未推进。不仅如此,世贸组织自身改革也依然任重道远。在自身改革问题上,世贸组织更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全球经济现实,积极求变,才能在全球贸易游戏规则的制定上发挥核心作用。现在世界各国的目光已锁定在“后巴厘议程”上了,期待此次突破能转换成新动力,使“早期收获”成为WTO新发展的“基石”,推动各方本着透明、包容和平等的原则,全面实现多哈回合的发展目标。

  据悉,巴厘会议达成的这项全球协定对全球经济的潜在效益将可达1万亿美元。而对世贸组织本身以及全球贸易体系而言,巴厘协定的意义在于保住了世贸组织作为全球首要多边贸易谈判机制的地位,对避免全球贸易体系碎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正如欧盟贸易代表德古赫特所说的,协定挽救了世贸组织,使其免于落入“靠边站的黑暗”。美国贸易代表弗罗曼在会后发表声明称“WTO迈入了新时代”。多年来,多哈回合僵局难破,导致对这个二战后协调世界贸易流的核心国际组织悲观情绪渐涨。许多贸易专家呼吁,世贸组织“不改革,就等死”。巴厘会议召开前,曾被称作挽救多哈回合的最后机会。庆幸的是,世贸组织成员在最后关头展现出平等互利共赢的决心和力量。

  (作者系中国金融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