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企业共居世界五百强第一阵营

2014-07-15 08:58:11

  文眼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还不是强国,这种情况从近期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中可以看到注解。从营收情况看,中国企业成长迅速,产业升级成效明显,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但是从盈利情况看,中国企业的净利润增长不及世界500强的三分之一。同时,在品牌建设、国际化经营、科技创新等方面,中国企业也有差距。换句话说,中国企业的硬实力上来了,但软实力不足。现在,我们有了硬实力基础,只要用心,在软实力方面多用功,就能够由大变强。所以,现在仍需在制造业上下苦工夫,而不是相反。

  ——亚夫

  ■《财富》杂志发布2014年世界500强排行榜名单,中国上榜企业数量创纪录地达到了100家。除百联集团外,去年上榜的86家内地企业再次上榜。国家开发银行、太平洋建设集团等7家企业首次挤进世界500强。中国石化取代埃克森美孚排名第三,中国企业首次进入榜单前三位,打破了埃克森美孚与沃尔玛、壳牌三足鼎立、长期占据榜单前三的历史。

  ■500强中,有6家中国内地企业进入前50名,14家内地企业进入前100名,均创下《财富》杂志发布世界500强排行榜以来中国内地企业最好入围成绩。世界500强榜单近年来的变化表明,中国企业的国际影响力正在持续增强,已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500强国别榜第二位,与美国入围企业数量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并将第三名的日本远远甩在了后面。

  ■总体上看,中国已经与美国一道稳稳占据世界500强企业的第一阵营;日本入围企业数量逐年减少,正逐步沦落为第二阵营国家。从发展趋势看,中国入围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很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进一步缩小与美国之间的差距,甚至赶超美国,成为入围世界500强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

  ■2014世界500强中,中国入围企业的盈利能力差强人意,与其榜单排名表现、数量地位相差甚远。2014世界500强的净利润增长了27%,但中国企业的净利润只增长了不到8%,利润增速显著落后于世界500强的整体水平。因为美国上榜企业中拥有更多现代服务业企业和先进技术企业,所以形成了美国企业与中国企业之间平均利润率的显著差异。

  ■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承担着为实体经济输血造血的功能;在整体环境恶化的时候,更需要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提供信贷支持。但从企业调研和数据分析角度看,我国金融机构在实体经济信贷支持方面不仅没有能够给企业充分提供其所需的支持,甚至存在有趁机进一步侵蚀实体企业利润的迹象。

  □刘兴国

  百家中国企业进世界500强,国际影响力加大

  2014年7月7日,《财富》杂志发布了世界500强排行榜名单,中国上榜企业数量创纪录地达到了100家,其中内地企业92家,中国香港3家,中国台湾5家。除百联集团外,去年上榜的86家内地企业再次上榜,国家开发银行、太平洋建设集团等7家企业首次挤进世界500强。中国石化取代埃克森美孚排名第三,中国企业首次进入榜单前三位,打破了埃克森美孚与沃尔玛、壳牌三足鼎立、长期占据榜单前三的历史。

  2014世界500强中,有6家内地企业进入前50名,有14家内地企业进入前100名,均创下了《财富》杂志发布世界500强排行榜以来中国内地企业最好入围成绩。世界500强榜单近年来的变化表明,中国企业的国际影响力正在持续增强,已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500强国别榜第二位,与美国入围企业数量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并将居于第三位的日本远远甩在了后面。

  总体上看,中国已经与美国一道稳稳占据世界500强企业的第一阵营;日本入围企业数量逐年减少,正逐步沦落为第二阵营国家。从发展趋势看,中国入围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很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进一步缩小与美国之间的差距,甚至赶超美国,成为入围世界500强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

  中国企业的排名变化也反映了中国企业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近年来,不仅中国上榜企业数量在持续快速增加,中国内地企业在世界500强中的排名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13世界500强中,56家再次上榜中国企业的排名平均上升了39.2位,12家排名下滑企业平均下滑14.8位;2014世界500强榜单中,85家再次上榜的企业中有76家企业的排名有不同幅度上升,76家企业的排名平均提升了40.5位。

  而在今年继续入围的124家美国企业中,有64家企业排名出现下滑,平均下滑幅度为16.8位;只有55家再次上榜的美国企业排名上升,平均升幅为14.6位,排名升幅远小于中国企业;中国内地大企业在世界500强榜单中排名位置变化表明,中国内地大企业的国际影响力近年来显著提升。随着内需的稳健增长,以及国际需求的逐渐复苏,中国大企业的规模在将来还将迎来较长时间的持续扩张,中国内地企业在世界500强中的排名有望继续上升。

  企业盈利受金融侵蚀,提质增效亟待破题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企业提供了一个在盈利能力上赶超美国企业的机会,但事实证明我国企业没有能够抓住这一机会。2014世界500强中,中国入围企业的盈利能力差强人意,与其榜单排名表现、数量地位相差甚远。中国内地企业营业收入规模的快速扩张,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挤进了世界500强的榜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500强新进企业的最主要来源地。但中国入围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没有随着企业规模的做大而有所改善。2014世界500强的净利润增长了27%,但中国企业的净利润只增长了不到8%,利润增速显著落后于世界500强的整体水平。

  从利润率的角度看,2014世界500强中,美国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为9.33%,中国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为5.10%,中国企业的盈利能力明显低于美国企业;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企业的盈利能力虽然高于日本(4.49%)、德国(2.45%)和法国(3.40%),但明显低于英国(10.20%)。

  2014世界500强利润率排名前50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只占10家,美国企业则有20家;在利润率排名前10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只有1家,而美国企业则有6家。2014世界500强最赚钱的50家企业中,有20家来自美国,来自中国的企业只有6家。虽然中国上榜企业的数量相当于美国的71.88%,但却只实现了相当于美国企业营业收入的66.23%,而中国企业所实现的净利润则只相当于美国企业的37.51%;中国企业的营收能力与盈利能力均不如美国企业,尤其是盈利能力,更是显著落后于美国企业。

  中国上榜企业的亏损面明显大于美国企业,在发生亏损的49家2014世界500强企业中,美国企业只有4家,中国企业却有16家;将近1/3的亏损企业来自中国。2014世界500强中的中国企业的表现表明,尽管中央明确提出了提质增效发展的目标,我国企业也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但我们离这一目标还很远。

  如何在做大企业的同时更快提升我国企业的盈利能力,已经成为长期横亘在我国企业面前须需解决的难题。近三年世界500强中美国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分别为6.59%、6.60%和9.33%,而中国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分别为5.56%、5.36%和5.10%;在美国企业盈利率持续提升的同时,中国企业的盈利能力却在逐年下滑,这导致差距进一步拉大。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实体经济的盈利明显受到金融机构的侵蚀。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承担着为实体经济输血造血的功能;在整体环境恶化的时候,更需要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提供信贷支持。但从企业调研和数据分析角度看,我国金融机构在实体经济信贷支持方面不仅没有能够给企业充分提供其所需的支持,甚至存在有趁机进一步侵蚀实体企业利润的迹象。

  中国入围2014世界500强的92家内地企业中,利润率排在前10位的都是来自内地的银行;而在美国入围企业中排在盈利能力前20位的只有1家银行和3家其他类金融机构,日本入围企业中排在盈利能力前20位的也只有3家综合类金融机构,与中国相比存在有十分明显的反差。

  美国入围企业中,包括银行、保险与多元化金融在内的金融类机构的平均利润率是22.85%,其他实体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是7.87%;日本入围企业中,金融类机构的平均利润率是9.12%,其他实体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是3.93%;中国入围企业中,金融类机构的平均利润率是18.61%,其他实体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是2.24%。

  中国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之间利润率的差异明显大于美国与日本,尤为突出的是,中国上榜企业中的金融机构的高利润率是在实体经济整体近乎微利的情况下实现,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间接反映了我国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利润的侵蚀。

  就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利润率关系而言,美国的双高模式与日本的双低模式可能是适合的;类似于中国的金融偏高、实体严重偏低的模式,不利于金融为实体经济输血造血功能的实现。

  产业升级初见成效,国际化经营进展慢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初见成效,但仍处于从产业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的进程之中。产业结构升级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技术和需求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因素。通常而言,产业结构升级包括主导产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转移,由轻纺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向重化工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变,由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升级。

  在世界500强中,传统产业虽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现代服务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信息科技产业上榜企业数量长期以来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在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国家,产业高级化的成果已经在上榜世界500强企业的产业结构上得到了充分体现。随着上榜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世界500强中中国企业的产业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现代服务业和信息技术企业的数量有所增加,产业结构升级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美日等国相比,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道路依然还很漫长。

  在2014世界500强上榜企业行业分布中,中国企业明显占优势的行业分别是采矿与原油生产、金属产品、工程与建筑、能源、贸易,这些都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属于产业的低级形态;而在以财产与意外保险、人寿与健康保险、多元化金融与商业银行为代表的现代金融服务领域,以计算机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为代表的IT领域,以航天与防务、电子电气设备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美国企业明显占据优势。正是因为美国上榜企业中拥有更多现代服务业企业和先进技术企业,所以形成了美国企业与中国企业之间平均利润率的显著差异。

  尽管“走出去战略”已经实施很长时间,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进展依然缓慢,国际化经营所取得的成绩也难以令人满意。在2013年的全球100大跨国公司中,美国企业有23家,中国内地企业只有3家;中国内地企业跨国指数的平均值只有28.2%,美国企业的平均值为53.4%,远高于中国企业。即使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100大跨国公司排行榜中,中国内地企业也只有12家,比中国香港少6家。

  近几年发布的中国跨国公司100大的平均跨国指数,也一直都在14%左右。2013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8%,这一增速低于去年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照此预测,2014中国100大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可能会不升反降。

  虽然缺乏可以直接衡量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绩效的财务数据,但从境外投资相关报道看,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绩效并不乐观,投资巨额亏损案例时有发生;中化集团在海外投资的3个油气田项目累计亏损1526.62万美元,中铝宣布澳大利亚昆士兰奥鲁昆铝土矿资源开发项目损失高达3.4亿元,中投2011年境外投资业务亏损额度达到了485.89亿美元。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1年,非金融类境外企业中,亏损的占22.4%。而根据2012年的数据,中央企业设立的近2000家境外企业中,盈利和持平的占72.7%,亏损的占27.3%。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对外投资收益逆差599亿美元,比上一年扩大70%。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国际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的规模超过我国企业海外投资规模的结果,但也在很一定程度反映了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绩效低于国际跨国公司。根据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的测算,2005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投资收益均值为3.3%;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资产负债表课题组的测算,海外FDI在中国获得的收益率平均22%,美国更高。有效提高国际化经营收益,我国企业仍重而道远。

  创新投入不足,品牌建设待加强

  与发达国家优秀企业相比,长期依赖于粗放式增长模式的我国大企业在技术创新投入上存在有明显的不足。我国在基础原料、重大装备制造和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许多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虽然很多产品标注为中国制造,但研发设计、关键部件和市场营销都在国外,40%以上的产品销售额,要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只有加工、封装等劳动力密集型环节在国内,产品附加价值低。

  国际上一般认为,当研发强度达到2%时,企业才能基本生存;当研发强度达到5%以上,企业才具有竞争力。据测算,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在5%以上。我国大企业对创新投入的重视显然不足,有些企业甚至将创新投入当作企业利润的调节器;2014世界500强中92家中国内地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只有1.16%,与上年相比甚至还下降了0.05个百分点。

  与不重视创新投入相仿,我国企业参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动力也明显不足。2013年,全国共登记科技成果59649项;受理国内发明专利申请70.5万件,其中企业42.7万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称,2013年全球国际专利申请量中,中国以21516件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三,中兴公司和华为公司均位列全球企业专利申请量的前三甲。

  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而专利技术交易率只有5%,真正实现产业化则不足5%。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需要变革我们的科研体制,提高科研投入的针对性、有效性,另一方面也需要我国企业积极采取措施,将更多国内科研成果投入生产实践,加快产品创新步伐。

  我国大企业的国际品牌建设明显落后于欧美国家,需要增强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尽管我国内地自去年开始就已经成为世界500强企业的第二大来源地,在2014世界500强前100名中已经有14家内地企业,但在世界知名品牌的培育上却无甚建树。2013福布斯全球品牌100强中无一中国品牌,全球最大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发布的《2013年度全球最有价值品牌年度报告》中也没有中国品牌的身影。

  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实践表明,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是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外贸发展结构的必然选择,也是入围世界500强的中国内地企业应有的民族责任与义务。作为规模领先的大企业,应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着力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作者单位: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