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银行推进风险管理改革转型 保障业务稳健发展
上证报讯(记者 李丹丹 张琼斯)9月27日,中国民生银行副行长石杰在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民生银行在推进“凤凰计划”项目成果落地实施、全面改革转型的背景下,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一系列举措、成效和规划等。
石杰表示,民生银行始终把强化风险管理、严控资产质量作为立行之本。从2015年初启动“凤凰计划”到2018年实施全面改革转型,风险管理都是其中的关键板块,旨在打造适应、引领、推动和保障业务发展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确保风险管理有效、独立
据石杰介绍,在持续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民生银行力求做到“三个确保”。
一是确保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匹配性。民生银行从文化理念、机制、团队、技术等方面,确保风险管理能力与经营战略、业务规模、业务复杂程度以及所承受的风险水平相适应。
二是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全覆盖。民生银行不断完善风险识别、计量、评估、监测、报告体系,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对各类业务、机构、人员、风险类别等的全覆盖。
三是确保风险管理的独立性。民生银行从组织架构、内部授权、管理流程、资源配置等方面,保证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并且进行充分、独立和有效的内部审计。
在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方面,民生银行持续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比如,民生银行优化了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在董事会层面,设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审议风险管理相关重要政策、制度、规划、程序等,监督经营层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在总行层面,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并在风险板块设置了风险管理与质量监控部、公司、零售、金融市场风险管理部、资产保全部等专业部门。
在创新风险管理工作机制方面,民生银行通过设立特定审批通道、专人挂户对接、集中审批等举措,加大对优质民企客群的支持力度;推进“新供应链金融”模型化、线上化、数据化管理,优化评审决策流程,提升审批时效;加对大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客群执行差异化的客户准入和抵质押策略,完善小微配套风控机制。
科技赋能 风险管理的智能化
近几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促进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民生银行顺势而为,把新科技作为风险管理的驱动器,不断提升全面风险管理的科技支撑能力。
一是在技术架构方面,民生银行充分利用分布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持续完善数据化评审辅助决策、风险预警、贷(投)后管理等专业系统的技术架构,打通线上与线下业务,推动业务处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全面提升了用户体验和管控效能。
二是在数据应用方面,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民生银行引入客户的外部工商、税务、海关、司法诉讼、征信、网络舆情等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升了风险管理效能。
三是在流程管理方面,民生银行采取了前端轻量化、中端标准化的流程处理模式,前端手机银行、直销银行、移动PAD利用信息自动读取、人脸识别、自动决策等技术,便捷快速地受理客户申请。中端采取标准化业务处理流程,统一流程处理模式,统一风险管控尺度,为快速稳健地处理业务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是在新技术应用方面,民生银行已将人脸识别、客户360度画像、AI智能反欺诈识别技术等投入应用之中,有效提升了科技对风险管理的支撑能力。
2018年,民生银行全面启动了改革转型工作,其中风险管理板块的改革转型更是重中之重。民生银行风险管理板块改革转型的总体目标是,打造适应、引领、推动和保障业务发展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夯实持续稳健发展基础,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