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票据开门红有水分?企业套利其实得不偿失

2019-02-20 10:17: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黄紫豪 张艳芬

  票据市场从2018年5月份一路火到了2019年。年初,票据市场的开票量、承兑量以及贴现量大幅攀升,其中票据贴现量已达1.14万亿元,逼近去年单月峰值。对于票据业务量的上升,有市场观点认为,票据套利是推动票据数据猛增的重要因素。

  票据业务果真只是表面火热,是否真有大量的、普遍的票据套利在“暗流涌动”?上证报走访银行、票据中介、企业后发现,虽然票据套利一直都存在,但在实际操作中并非普遍现象。

  从银行“薅羊毛”没那么容易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市场资金趋于充裕,货币市场利率的下降也带动了票据融资利率的下行,从而使票据业务对银行和企业双方均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所谓票据套利行为,是指因票据融资利率与银行结构性存款等高息理财产品间存在利差,企业将银票贴现后的资金用以购买银行高息产品来赚取收益。

  其实,票据套利的存在是在所难免的,但未必就是普遍现象。

  业内人士表示,只有银行理财产品价格跟贴现价格出现倒挂才会出现套利,而这也意味着整个套利过程是赚两家银行间的利差,并非在一家银行“薅羊毛”。

  从票据中介角度看,多数银行并不愿意与他们合作这类业务。某票据信息平台人士称:“票据套利业务要做成并不容易。套利的三个流程,包括买产品、质押开票、贴现,必须在一到两天内完成,否则资金成本控制不住,很可能倒赔。所以,首先需要同时协调好两家银行分别进行开票和贴现,但实操中很难做到。”

  对于套利过程中的两家银行来说,开票银行同时作为大额存单的发行方,相对更愿意去做套利业务,但愿意做贴现银行的却比较少。

  多位银行业务人员表示,一般银行开展开票、贴现业务的未必是同一个部门,贴现的票可以是其他行开的票,如果单纯套利,对于自家银行意义不大,银行并不愿意配合套利行为。

  在不同银行分别进行开票、贴现的情况则属于企业自主的套利行为。但如果有银行参与套利,则一般会出现自开自贴的情况。

  兴业研究宏观分析师赵艳超表示,目前确实有转贴现业务中银行自开自贴的现象。“如果套利票太多了,监管可能会有动作,比如之前的处罚会涉及对贸易背景审查不严,贴现资金回流出票人等处罚项。”

  小企业赚得少 大企业不屑做

  从企业角度看,中小企业因为涉及票据的资金本来就少,套利的实际所得并不多;而大企业做套利的动力并不足。

  “单纯套利的情况比较少。目前,银行小微业务主要聚焦于1000万元以下,用这点钱进行套利意义不大。其实贷款也有这个问题,部分企业会这么做,但估计不会很普遍。”某大行小微企业部负责人表示,他们一般单户贴现金额也就几百万元。

  “虽然现在市场利率低,贴现与存款之间有利差可以博取,但我们一般不会考虑做这种事。企业与银行是一个长久合作的关系,不会因为短期的‘蝇头小利’而大费周章。”某民企财务部门人士表示。

  前述票据信息平台人士称,从贸易方角度看,需要开出1个亿以上的发票套利业务才能赚到收益,而有这么大发票量的企业也没有需求去做套利业务。“按万分之五的费用分成,即使规模较大的企业做1个亿的票据套利也就只能挣4万到5万元。在不具备如此规模的企业中,要找到能控制上下游两个账户的则比较难。”

  在天风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看来,企业在结构性存款与票据融资间套利,就是大量买入结构性存款来抵押开票,再尽量快地拿去贴现。这样的话,企业结构性存款和票据融资都应该大幅增长。而从央行数据看,2018年9月以来企业结构性存款规模却是大幅下降,与票据融资数据攀升的走势相差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