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安保险梁玉苹:多样化场景用户画像是未来消费金融风控核心

2019-04-15 20:15:30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黄蕾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黄蕾)随着消费金融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监管规范市场力度的增强,传统的风控体系已经无法应对新形势下的风险。提升风控能力、加强技术创新,成为消费金融从业机构的必然选择。

  近日,在“风控·命门第三届金融科技风控大会”上,众安保险风控资深副总裁梁玉苹指出,保险是消费金融生态中分散风险的最佳工具之一,而消费金融资产的风控核心已经不仅仅是反欺诈,而是要洞察用户消费的生命全周期,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的消费痛点,建立多维度的风险管理模型,从而提升消费金融生态的整体服务质量。

  风控要贯穿用户消费生命全周期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显示,消费金融市场规模由2010年1月的6798亿元攀升至2018年10月的84537亿元,占境内贷款比重由1.7%上升至6.3%。然而,过度消费、恶意欺诈、重复授信等行业乱象也随之而生,这给消费金融风控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过去,消费金融的风控核心都围绕着反欺诈展开。梁玉苹在上述论坛上表示,但反欺诈仅仅验证了用户个人及借款的真实性,却往往忽略了用户的消费痛点与合理性。“消费金融的风控不应局限于反欺诈,而是要贯穿到用户的消费生命全周期。”

  梁玉苹认为,多维度、细颗粒度、实时动态的用户消费行为轨迹可以客观地展示用户当前的消费痛点与消费生命周期的合理性,这使得消费金融的风控管理更加前置。

  与此同时,通过全方位分析用户消费生命周期,充分了解用户在某一个时段的消费痛点,并根据这一痛点判断消费的合理性,提供相符合的金融服务,将有助于缓解当前消费金融生态中存在的“消费过度”问题。“这也将引导用户根据自身能力适度消费,避免资不抵债的情况发生,也将有助于降低消费金融生态中多头借贷、以贷养贷。”梁玉苹强调。

  核心是场景用户画像的多样性

  洞察用户的消费生命全周期,掌握多样性的场景用户画像是关键核心。梁玉苹表示,目前,一些机构即便再了解他们的场景用户,也只是了解了自己特定场景的用户消费画像,存在对用户的消费合理性分析偏单一化的问题,如此一来,容易让有心人士“假消费、真套现”,也容易让年轻人过度消费,资不抵债。

  而作为持牌金融机构的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同时切入不同的消费场景,向用户提供保险服务来积累用户在不同消费场景下的信用标签,由此构建出全面而立体的用户画像。这些多场景、细颗粒度、实时动态的保单数据,也是帮助用户触达到资金成本较低的传统金融机构的重要信用数据。

  以众安保险为例,通过连接不同场景,提供各类保障和服务。众安保险2018年服务逾4亿用户,80后、90后等新生代人群占比超过51%,这些用户人均购买保单15.8份。这些多样性的场景用户画像,使得众安保险可以更加客观地识别用户的消费生命全周期,也可以更加精准地判断用户在提出金融服务需求时的合理性。

  金融科技为风险“卸妆”而非“整形”

  从目前的大环境来看,相关部门鼓励由保险公司进行增信,对消费信贷业务进行规范化管理。鼓励保险公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由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与保险机构加强合作,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创新,为消费信贷提供融资增信支持,保证信贷风险可控。

  保险科技正在成为构建全“新保险”业态的重要基础设施。目前,众安保险运用新保险体系下的保险科技,通过对用户消费生命全周期的洞察,建立了从保前客户准入、保中风险预警、保后资产清收等维度开展全流程、全周期风险的管理模式,有效防范和分散消费金融生态风险。

  梁玉苹认为:“保险公司要洞察用户的消费生命全周期,为用户提供匹配消费痛点的保险增信服务,就必须不断地与科技进行融合。但需要强调的是,金融科技是助力风险评估能力,它为风险‘卸妆’,而非‘整形’。”

  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金融机构开始拥抱大数据风控,不少人认为大数据与技术可以强化风险评估能力,提升通过率。然而,梁玉苹认为,这是一种认知误区。“金融科技并不能让高风险变成低风险,而是让不同等级的风险更加直白透明地展示在金融机构面前,可以让他们更加容易依据各自的风险容忍度来决定是否批核。”

  梁玉苹指出,再好的量化风控模型也只是告诉金融机构各个风险等级的违约概率分布。对于两个极端好与坏的违约概率区用户,金融机构可以非常容易地做出评估决策,而对于分布的“中间地带”(即好坏人群较难区分地带),金融机构则可以通过保险机制来分散风险,锁定违约概率。同时,金融机构还可以在特定的违约率下,沉淀积累这类用户(长尾用户)画像的风险表现,进而迭代优化更细分客群的风控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