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银行卡”背后的洗钱路径

2020-05-18 18:49:34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张艳芬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张艳芬)“洗钱圈”流行着一句话:谁掌握的对公账户最多,谁的资金就最安全。这句话揭示了对公账户在地下钱庄跨境“洗钱”中的作用,更是监管部门打击的重点。

  据了解,从收购个人信息、注册公司、到贩卖对公账户,这样的“一条龙”服务已经形成洗钱黑色产业链。近期不断有各地警方打掉贩卖银行对公、对私银行账户的产业链团伙。

  5月14日,石家庄警方对外宣布成功侦破特大贩卖银行卡案,打掉组织办卡团伙30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70名,缴获涉案银行卡1万余套,涉案金额达5000余万元。

  这是迄今为止,河北省公安机关打掉的规模最大的、直接为境外电信诈骗团伙和地下钱庄非法提供对公和个人银行账户的犯罪团伙,也是今年全国范围内打掉的最大贩卖银行卡通道。经查,该团伙自2019年以来组织人员大量非法办理、出售银行对公和个人银行账户,直接出售给境外电信网络诈骗团伙和地下钱庄。

  银行在监测对公账户洗钱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在客户身份验证时,银行会核实资料的完整性以及是否存在对公账户材料被套用的情况。

  然而,根据警方通报,不少银行支行的员工被犯罪团伙“拉下水”。5月9日,湖南省长沙市公安局通报,排查出近百个用于电信诈骗及洗钱的银行对公账户。这些账户由多家银行客户经理,在明知犯罪团伙用于违法目的情况下违规办理。

  一个银行对公账户为何成为洗钱领域的“金牌”工具?

  作为一家第三方反洗钱服务公司,徵悠咨询总经理周峰告诉记者,对公账户与个人账户相比限额更高,往往无法有效识别账户真正使用者,正是这个特性被犯罪份子利用,得以隐匿身份。买卖对公账户可以为非法犯罪活动提供便利,把此类公司账户用于洗钱、逃税、电信诈骗等方面。

  “此类公司的账户由不法分子控制,他们利用这些账户隐匿真实的资金来源,制造复杂的资金交易,即便是警方追查到这些账户,也很难找到背后真正控制账户的人。”周峰介绍称。而在资金交易方面,此类公司账户资金划转往往使用网银,鲜少到银行柜面办理业务,网上银行的IP地址常常出现在中国香港、菲律宾、柬埔寨等地。

  介绍对公账户的黑色买卖链条时,周峰表示:“对公账户买卖是与个人或公司信息泄露紧密相关的,加上公司注册便捷,资本可以约定期限到账,注册成本低廉,往往采用一套个人信息注册多家公司的方式。所以,对公账户买卖往往是一整套资料的交易,甚至包括了法定代表人手执身份证件照片等证明信息,初步完成验证。注册完成对公账户后,就容易为资金创造交易背景,购买或伪造交易单据,使得资金转移名正言顺。”

  洗钱的本质将非法获取的钱财“合法化”,其引起的无规律性资金流动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在反洗钱方面力度空前加强,对银行、券商以及第三方支付机构等涉及反洗钱的罚款呈现“巨额化”。而处罚原因多包括“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与身份不明客户进行交易”“未按规定报送可疑交易报告”等反洗钱规定。

  根据徵悠咨询的统计数据,2020年第一季度,共计18个省份的38家人民银行总分支机构行使了反洗钱行政处罚权。随着罚单数量的大幅增加,相比于上一季度(26个省份)受到处罚的地区分布范围减少,但处罚金额反增,从侧面反映反洗钱罚单平均罚款额在明显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