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人士:年内应重点关注三类企业信用风险

2020-09-22 12:08:03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常佩琦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今年以来的债券市场违约形势如何?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20日,2020年违约主体38家,违约债券94支,涉及金额1128.01亿元。去年同期违约主体53家,违约债券146支,违约金额1033.94亿元。违约主体同比下降28.3%,违约债券数量同比下降35.6%,违约债券金额同比上升9.1%。市场人士建议,应重点关注经营羸弱、激进投资、存在公司治理问题等三类企业。

  关注三类问题企业

  “从违约主体的具体情况来看,今年以来新增违约主体依然以民营企业为主,所属行业以制造业为主。”某评级机构资深人士表示。

  今年以来,债券市场继续发生债券展期、债券置换等特殊债券到期处置方式,涉及主体数量及债券规模均有所增长。“从上半年债券市场特殊债券处置发展情况看,不少企业后续发生实质违约或连续展期,展期、置换更多是迫于阶段性流动性压力的选择,一定程度体现了企业信用风险。”上述人士称。

  从个体信用资质来看,疫情防控常态化趋势将持续对企业经营与现金流产生影响,尤其受疫情影响明显的行业内企业流动性压力在增加,当前环境下个别行业及部分弱资质企业信用风险已经隐约初现,市场人士建议关注相关企业后续偿债压力情况。

  依据二季度违约企业表现的共性违约特征,市场人士建议重点关注以下三类企业:其一,在经济恢复阶段,本身经营资质差、存在明显信用漏洞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将处于劣势,在融资方面也将承受更大压力,因此依然需重点关注经营羸弱、盈利和现金流表现不佳企业的信用品质变化。

  其二,若企业前期存在激进投资问题,在疫情尚未完全消除情况下,要重点关注其投资产出情况,警惕投资产出不达预期以及由过度负债和期限错配引发的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风险。

  其三,公司治理问题可能在短期内不会给企业带来明显负面影响,但中长期看此类企业潜在风险较高,因此若企业有负面舆情频发、受到监管处罚、频繁更换高管或会计师事务所等情况,需要注意甄别相关风险。

  相关分析显示,主营业务经营羸弱导致公司盈利和现金流表现不佳是造成企业违约的基础性因素。另外,部分违约企业前期采取较为激进的投资策略,但投资大多没有给企业带来理想回报,导致企业后续面临较大的经营和资金压力。此外,违约企业的公司治理大多存在隐患,负面舆情频发,企业隐含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在上述经营资质弱化、投资激进、公司治理等诱发型原因作用下,违约企业往往会出现短期偿债压力大、再融资受限等情况,直接加剧了企业流动性压力并提升了信用风险。

  评级行业竞争有望获改善

  随着违约的常态化,市场对发债主体的风险预警逐步得到投资人的重视。然而,评级行业却存在着评级虚高的问题,AAA级别违约主体已经不再是个例。

  市场上对此有所讨论,评级虚高问题是否因发行人付费模式所致?有业内人士认为,以发行人付费模式为主的机构在给予级别时,为迎合市场进行级别竞争,造成了评级虚高。采用投资人付费的评级机构,目前已有5家(证监会核准4家,人民银行备案1家),其中中债资信最早开始尝试,目前已有十年,从市场反馈的情况,其评级结果“相对较为严格”“相对可信”,不少投资人购买其级别作为投资参考。今年7月,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公布了2020年信用评级机构评价结果,中债资信拔得头筹。然而,从促进行业公信力提升的角度来看,投资人付费模式所需的配套机制建设还不够健全,效果发挥不够明显。

  但亦有市场人士认为,从国际经验来看,发行人付费已是主流,问题在于市场缺失信誉机制、内部监管、防火墙等各种制度。

  近期,证监会就《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修订发布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中删除了“第十九条 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应当委托具有从事证券服务业务资格的资信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的规定。

  北京某评级机构资深人士认为,取消强制评级,将促使评级机构更加关注投资人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对冲了评级机构在评定级别时来自发行人的阻力。在监管日趋严格、投资人重视等多重作用下,届时以声誉竞争为主要竞争方式的评级行业有望得到改观,更好地发挥风险预警作用。(常佩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