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算师协会发布重疾表(2020)编制报告:将探索建立重疾表动态调整机制

2020-12-28 16:13:17 来源:中国证券网 作者:韩宋辉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韩宋辉)12月28日,中国精算师协会在京正式发布《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2020)编制报告》(下称《编制报告(2020)》)。《编制报告(2020)》共计280页、46万余字,包括8个章节及10个附录、315张图和15张表,从重疾表编制情况介绍、重疾表结果分析及比较、多层次多维度的专项经验分析和编制技术说明4个方面对本次重疾表修订项目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依托于高质量的庞大基础数据,《编制报告(2020)》将成为业内工作者可随时翻阅的“数据词典”,也为行业外人士直观了解保险业发展情况提供了“展示窗口”。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革新,我国的疾病谱及重疾发生率发生了较大变化。在中国银保监会的指导下,中国精算师协会积极组织行业力量,历时近两年,圆满完成了重疾表修订工作,并于今年11月正式发布了《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2020)》(下称2020版重疾表)。在此背景下,对2020版重疾表背后所蕴藏的大量多层次多维度的数据分析、产品梳理、趋势研究、数据标准与口径等进行充分的解释说明,就变得更加重要且必要,为了让行业内外深入了解本次重疾表编制情况,更加充分地展示重疾表修订项目研究成果,中国精算师协会同步编写了《编制报告(2020)》。

  据了解,《编制报告(2020)》共计280页、46万余字,包括8个章节及10个附录。一是重疾表编制情况介绍,主要对重疾表修订项目的实施背景、组织架构、数据收集及编制过程进行了整体性的总结。二是重疾表结果分析及比较,对重疾表展开了深入分析,并与中国人口重疾发生率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行业重疾发生率进行了比较。三是展开多层次和多维度的经验分析,针对重疾险承保与理赔、发生率与生存率等专题分别展开分析,在说明整体情况的基础上,细分维度进行比较。四是编制技术说明,附录部分就编制过程中形成的数据收集标准、理赔清洗方法、疾病定义差异研究、发生率趋势研究、发生率高龄外推和曲线修匀等编制技术和方法进行了归纳整理。

  《编制报告(2020)》主要有三大亮点。首先,基础数据规模大、质量高,能够支持全方位多角度分析。本次重疾表修订项目共收集疾病保险产品约2900款,收集承保数据近4亿条、理赔数据约587万条,可满足多维度分析的信度要求。其次,拓展了分析广度,延展了分析深度。在上一版编制报告的基础上,《编制报告(2020)》增加了产品分析和生存率分析章节,覆盖了重疾险经验分析的各个环节,内容更加系统全面。最后,编制技术全面升级,文本记录更加详实。本次重疾表编制充分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编制技术有了较大提升,增加了人工智能理赔清洗、疾病定义差异研究、趋势研究和曲线修匀等技术专题,更新了数据收集方案,升级了高龄外推方法,对编制技术、方法的研究选择进行了详细记录,进一步提升了报告的技术参考价值。

  中国精算师协会副秘书长李劲松表示,《编制报告(2020)》更加全面地展示了重疾表修订项目成果,是实现重疾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行业内外及国际技术交流的重要载体和国家多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参考,展示了最先进、最全面的经验分析技术,能够对健康保险产品创新、稳健经营、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助力。

  重疾发生率是保险公司设计重疾险产品、厘定费率及提取法定准备金的重要基础。然而,要对重疾险产品演进规律认知、风险因素趋势判断、客群特征变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升级创新和精细化管理,仅依靠2020版重疾表是远远不够的。《编制报告(2020)》从更加细分的维度,展示重疾发生率的人群地域差异、发生率趋势变化、出险的具体原因和疾病谱变化、重疾发生后的生存率情况,也对近几年重疾市场的产品演进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对重疾新增业务和存量业务对照进行了分析,从而能够为重疾险的开发和运营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中国精算师协会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时表示,《编制报告(2020)》是对此次项目编制过程、技术和成果的全面梳理总结,凝聚了行业内外多位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心血,展示了最先进、最全面的经验分析技术,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操性,能够对今后重疾表编制工作提供参考,也可以为意外发生率、护理发生率等保险行业内以及社会保障、人口统计领域等行业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经验借鉴。下一步,中国精算师协会将在中国银保监会的指导下,加强项目成果推广,深挖项目潜在成果,探索建立重疾表动态调整机制,推进经验分析人才技术建设,更好的服务于保险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