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债券蓬勃发展 金融产品标准待统一

2021-12-24 09:48:50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范子萌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范子萌)“碳达峰、碳中和”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正在绿色金融领域掀起浪潮。

  今年以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全面提速:金融管理部门先后调整绿色金融支持产业目录、出台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动绿色金融、碳金融发展;金融业也推出碳中和债券、可持续发展债券、以及各种碳减排项目贷款等各类创新品种,有力支持绿色行业发展。

  绿色金融的巨大发展契机之下,要如何撬动更多市场力量参与其中、完善绿色金融产品标准、并进一步发挥碳交易体系的市场功能,市场主体应怎样瞄准并把握业务发展机会,仍有待各方深入挖掘。

  绿色金融迎来巨大发展契机

  “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百万亿级的资金投入。资金从何而来?业内人士认为,这需要包括金融体系在内的市场资金充分参与。而如何激发金融机构进一步参与其中,并撬动更多市场力量引导绿色金融发展,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部执行总经理黄达飞表示,目前,碳中和的共识在全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金融工具创新支持低碳发展提供了优良条件。而要进一步激发金融机构的参与,建议从明确绿色金融产品标准、充分发挥碳交易体系功能两方面入手。

  “绿色金融的产品标准需进一步统一明确。”黄达飞认为,绿色项目的认定口径是绿色金融标准制定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绿色金融业务的开展具有指导作用。目前国内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权等产品对于绿色项目的认定标准不尽相同,而标准统一可以避免碳减排收益计算模糊的问题。

  从短期来看,黄达飞认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或应优先建立各类金融产品的统一界定标准,同时也加紧出台相关的技术指南,尤其是量化甲烷、林业碳汇等气候变化减缓效应,这方面金融机构在资产评估过程中需要依赖简明可操作性强的指标性指引。

  中长期来看,“应建立系统性的绿色金融体系框架,降低不同类别金融产品在核心绿色界定标准上的差异,促进各类金融产品均衡发展。”黄达飞说,同时发展第三方权威认证机构,降低融资端和投资端的信息不对称;应与国际标准接轨,引入国际资金,提升与全球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此外,“绿色投融资需要碳价引导,需让碳交易体系发挥其市场功能。”黄达飞认为,全国碳市场处于发展初期,多数控排企业对于碳市场的认知不足,使得当前碳市场的目的仅限于保障履约,没有释放其价格发现功能和融资功能,出现履约期临近时期量价齐涨,履约期过后交投清淡的市场潮汐现象。这加大了市场被操控的风险,反而不利于控排企业的履约。配套的政策法规的健全完善有望能加速推进碳市场的建设发展。

  黄达飞同时建议,尽早引入多元化的交易产品和主体。金融机构的参与能为履约企业带来管理交易风险所需的期货产品,并提供碳市场相关的创新产品和交易等服务,提升市场成交活跃度;从整体来看带来更多社会资金以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绿色债券供给呈放量趋势

  目前我国已形成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绿色金融工具较为丰富,绿色债券是其中主力。今年以来,绿色债券呈蓬勃发展之势——数据显示,截至11月19日,今年绿色债券发行量已达5607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水平。

  “行业分布上,工业、公用事业等行业绿债占比明显提升,扭转了以前金融行业占比高于实体经济的局面。评级上,绿色债券绝大多数仍为 AAA 评级,平均资质超过信用债整体情况。”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部董事总经理、全球信用业务负责人陈振宏总结称。

  展望未来,陈振宏认为,绿色债券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双碳目标推算,中金研究测算2021-2030年绿色融资的缺口高达5.4万亿,绿色债券的供给量将显著放大。”

  “我们将看到更加多元化的债券品种和相关投资产品,今年已经能够明显看到ESG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增长。”陈振宏还表示,在今年绿色债券指数和ESG债券指数密集发布的背景下,未来相关的指数投资产品预计将成为绿色债券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近来,债券市场不断“上新”产品,有力支持绿色行业发展——银行间市场在此前推出碳中和债券的基础上,近期又推出社会责任债券和可持续发展债券,针对境外发行人开展业务试点。

  业内人士将之视为金融力量服务“双碳目标”的创新举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碳中和债券,这是结合我国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实际,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转型的重大创新,在引进国际化品种的同时,中国绿色债券的发展也实现了引领全球资本市场的本土化创新。”陈振宏说,从具体创新品种看,能看到我国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债券品类正在快速与国际接轨。

  从绿色债券投资来看,应当如何把握机会?陈振宏表示,“短期能够看到政策的强烈支持,银行端也明显感觉到绿色资产‘欠配’,我们认为,更早地进行绿色债券的配置将有望享受绿色溢价扩大带来的额外收益。中长期看,碳中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型蕴含了巨大的投资机会,识别优质赛道并参与其中是投资的关键。”

  我国碳市场有望引领全球碳交易体系发展

  过去一段时间,无论是政策框架,还是金融市场主体,均围绕绿色金融在不断尝试,也有成果在不断落地。当前,绿色金融领域总体政策框架已相对完善,为金融力量深入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指南”。

  今年10月底,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两项关键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与《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相继发布,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谋划顶层设计、擘画行动路线图。

  再往前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召开,中国作为其积极参与方,同时大会推动的议程对中国开展气候治理、继续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工作亦有所启示。

  黄达飞认为,COP26在减少甲烷排放、减少森林砍伐、市场机制等几个具体领域推动了操作层面的共识。“比如,在市场机制上,COP26针对《巴黎协定》的第六条的谈判和达成的共识初步构建了下一阶段全球碳市场机制重要框架,意味着全球向联通的碳市也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黄达飞表示,当前,碳市场机制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了重要的减碳机制,但是目前这些地区机制尚未联通,且各具有不同的交易规则,价格差异巨大。全球碳市在一定程度上的互认互通有利于形成规模效益、降低减排成本、增强流动性。

  “今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正式启动,初期已覆盖逾40亿吨排放量的配额,是全球覆盖量最大的碳交易体系。”黄达飞认为,随着我国碳市场的逐步扩大、完善优化交易机制、增加交易主体和品种,有望在未来几年全球碳交易体系形成和区域联通中起到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