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账”:匹配缺口长存 “认识”还须革新

2023-07-13 15:41:25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韩宋辉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韩宋辉)继3月底监管摸底负债成本后,上海证券报记者在业内调研获悉,部分头部保险公司近期已着手陆续降低产品定价利率,推动负债端成本降低。

  这反映出保险业对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已达成共识。从受访人士反馈来看,保险公司正从优化组织架构、加大考核要求、完善匹配策略、提升科技赋能等多方面强化资产负债管理。

  从长期来看,保险业要想走好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就必须解决好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大账本”难题。综合多方受访人士的观点,客观上目前寿险负债平均久期超过12年,资产平均久期6年左右,资产负债久期长期错配;主观上由于从股东方到管理层都有较大的短期业绩考核压力,险企决策时很难兼顾资产负债管理。

  现状:缺口长存 险企着手强化管理

  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已是保险业发展中的重要痛点。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表示,目前寿险负债平均久期超过12年,资产平均久期6年左右,资产负债久期长期错配。每年待配置保险资金和到期再投资金超过2万亿元,随着近年来资产端收益率走低、行业利差风险加大,保险业传统经营策略、业务模式面临挑战。

  为应对挑战,保险业正从组织架构、考核机制、配置策略和技术应用四方面进行优化,以提升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水平。

  保险公司统筹资产负债管理的主流架构设计为:董事会下设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中国人寿相关部门人士告诉记者,该公司在董事会下设有战略与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对应在管理层架构下设资产负债管理执行委员会,由精算部作为执行委员会秘书处统筹协调其他部门共同推进资产负债管理机制运行。

  不同险企的资产负债管理牵头部门有所不同。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介绍,除了精算部门,牵头部门还包括投资、财务、风控等部门,也有险企设立了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

  部分险企对资产负债匹配提出考核要求。中国人寿相关部门人士表示,公司考核体系中纳入了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相关指标。考核体系从资产负债管理视角出发,以实现长期价值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兼顾短期经营成果,从不同角度对管理成效提出要求。

  保险资管公司搭建资产配置体系时更注重兼顾保险资金特点。大家资产相关业务人士表示,该公司根据大家保险负债端不同业务特点,制定了差异化资产配置计划和投资策略方案,将期限、成本收益、流动性匹配等理念贯穿到资产配置全过程。

  保险公司还不断提升技术手段以加强资产负债匹配量化测算。多家受访险企反馈,主要涉及建模技术、联动技术、模拟技术、多维度分析技术和算力技术,险企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实现对负债水平、资产配置以及两者匹配度的分析测算,对不同经济情景、管理策略等进行动态模拟,评估影响。

  挑战:多维承压 考核问题不容忽视

  紧迫、矛盾、挑战……即便保险公司已有所行动,但谈及保险行业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资产负债匹配压力时,仍然脱离不了这些关键词。

  保险业资产负债匹配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期限结构、成本收益和流动性。从受访反馈来看,这三方面都面临一定的压力。

  期限结构方面,存在长期错配。一位头部保险资管公司高管表示,寿险业务本就具有长期属性,近年来寿险业又大力发展长期业务,负债长期性特征更加显著,多数寿险资金长达二三十年甚至更久。但是,市场上长久期固定收益类资产供给有限,很难满足寿险行业每年规模巨大的待配置资金需求,行业“长钱短配”情况普遍。

  成本收益方面,长期看尚有余力,短期内承压。业内人士介绍,长期拉平来看,保险业投资收益覆盖负债成本没有问题,但短期承压。一方面去年股债双杀,多数寿险公司综合投资收益率低于3%,而去年寿险公司主流产品增额终身寿险预定利率达到3.5%;另一方面保险公司正在提升风险资产特别是权益资产投资比例,但机构短期考核对组合波动容忍度低,将对增投权益投资形成约束。

  流动性方面,各险企流动性风险特征不同。中国人寿相关业务人士表示,险企流动性风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外部环境变或突发事件可能引发非正常退保,带来流动性风险;二是部分业务流动性管理难度较大,比如万能险灵活交费及领取的设计,可能带来账户流动性风险和资产负债管理挑战。此外,还有部分业务存在“短钱长配”现象,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

  这些挑战背后,险企各业务条线的决策割裂、考核压力问题不容忽视。周瑾表示,资产负债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产品、精算、投资、财务、风控等多个部门协同合作,让资产负债处于合理的平衡状态。然而,现实情况是各业务部门都有自身的业绩要求和考核指标,决策时容易出现割裂情况。

  周瑾以当前市场十分关注的负债成本问题进行了解析。他介绍,近两年利率下行、资本市场波动加大,险企投资收益率下行趋势显著。但负债端产品定价利率、结算利率依然维持高位,是因为在短期销售业绩重压之下,精算部门、产品开发部门要配合销售部门提高产品竞争力的诉求,就只能提高预定利率、牺牲产品价值,但这却给投资部门带来很大投资压力。

  解题:从策略调整到“认识”革新

  低利率趋势下,险企投资端压力加剧,保险业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已迫在眉捷。

  负债端需要通过降低产品预订利率、加大销售费用管控等切实推动负债成本降低。多家险企总精算师对记者表示,保险公司确实正在进行产品策略调整,总基调是定价上降低预定利率,产品形态上由固定成本较高的寿险产品调整为与投资者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分红险、万能险产品。销售费用上,保险公司也需要同步加大费用投入管控,以改变当前渠道费用过高的情况。

  资产端则应优化投资策略,拓宽投资渠道,以提升投资收益率。曹德云结合国际经验提出建议,他表示,大类资产配置上要逐步向另类资产、海外资产等具有相对高收益的资产倾斜;参照国外保险行业经验,也积极参与衍生品市场,使用互换、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管理利率风险、股票尾部风险。

  权益投资也被寄予厚望。太平人寿首席投资官李冠莹表示,权益资产要强化机会挖掘和风险控制:一方面增配高股息、业绩稳定的行业龙头组合,长期持有以获得较高的股息收益和稳定的业绩增长回报;另一方面强化主动管理,积极布局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方向的优质企业。

  要很好地实现上述各项改变,还是要落实到考核机制的变革上。周瑾表示,无论是负债端还是资产端,行业目前普遍表现出目标短期化特征,从股东层面开始追求短期高回报,传导至管理层面临较大的短期业绩压力和奖惩要求,从而使得各项业务决策都只看重短期效益,出现上述割裂现状。

  保险业从股东方到管理层都应认识到:行业资产负债管理是一件长期的事情。周瑾坦言,与多数金融业务不同,寿险业务周期长达几年甚至几十年,其风险暴露和收益沉淀都需要很长时间。所以,要做好保险业尤其是寿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必须建立与其业务逻辑相适应的长期经营模式,追求长期经营稳定和长期收益,才能穿越经济周期,实现长期健康发展。

  这确实是行业当前面临的核心矛盾。某头部寿险公司业务人士坦言,以资产端为例,保险公司需要提升风险资产特别是权益资产的投资比例,但如何建立与保险资金投资特点相匹配的长周期考核机制,缓解投资部门因担心资本市场短期波动而“不敢投”的问题,是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