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底——银行理财产品非标准债权资产占比达标最后期限的临近,银行正采取各种方式来闯关。一批银行尝试将非标资产转变为股权性资产,或者通过交易所上市的基金专户等工具将非标资产转化为标准债权,但这些变通方式能否得到监管部门认可,目前仍不明朗。

  官方鼓励的转化非标的方式为今年10月份开始试点的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但因该工具刚开始试点,因此还难以化解银行非标资产占比达标的压力。

  倒逼转化方式创新

  按照银监会8号文要求,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非标准债权资产比例不能超过总资产的4%和理财产品余额的35%。并且年底前如果银行还不能将非标资产占比降到上述两个比例以下,则需要比照自营贷款为超标的非标资产计量风险加权资产并计提资本。

  该文件出台后,银行曾经通过加大债券等标准债权资产配置力度以做大非标占比的分母——理财产品余额。此外,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限普遍较短,以1~3个月期居多,随着理财产品逐步到期,银行理财产品的非标压力有所缓解。

  但是,新发行的理财产品依然需要投资非标资产来提高收益率,因而非标占比达标的压力挥之不去。一些银行尝试各种创新以将非标资产转化为标准债权资产,而与券商合作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一度被认为是不错的创新方式,这受到不少银行的青睐。

  不过,中小企业私募债要求发债企业不能超过一定规模,并且私募债的发行金额较小,难以满足一些银行的非标资产转化为标准债权的需求。银行理财产品非标资产对应的融资企业通常为规模、融资金额均比较大的企业,并且以表内贷款受限制的行业为主。“私募债一次才发个几千万、几个亿,还要走发行程序,这样的转化速度太慢了。”某股份制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对记者说。

  而随着基金专户等产品在交易所上市,基金专户等上市品种成为银行非标转化的“新宠”。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的资产管理计划份额转让产品信息显示,有多只产品出现了合作银行的身影。

  据了解,目前也有一些银行尝试将非标准债权资产包装成股权性资产,以应对达标的压力。但包括上述的基金专户等,这些转化方式能否得到监管部门认可仍存在不确定性。

  同业资金承接能力有限

  银行曾经尝试用同业资金承接一部分非标资产,但6月份“钱荒”的爆发迫使银行不得不压缩同业资产,钱荒也暴露了同业资金配置非标资产隐含的期限错配风险。

  钱荒过后,银行同业业务一直处在压缩同业资产、去杠杆的过程中,年底同业资产继续被压缩的可能较大。“年底大家预期资金面有可能会再度紧张,因此希望保持较高的流动性。”一家城商行金融市场部人士称,“预计同业资金对非标资产的承接能力有限。目前市场上欲转出非标、寻求买家的银行比较多。”

  同业资产承接非标资产还可能面临纳入统一监管的压力。有消息称,监管部门正在酝酿的旨在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监管新政,包括将银行自营资金投向非标资产、银行理财资金投向非标资产的行为统一纳入监管范畴,对银行自营投资和理财投资的非标资产设定一个总额度。

  上个月启动首批试点的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推动银行非标资产转化为标准债权资产,解决非标资产透明度低、估值难等难题。但由于尚处于试点期,银行发行的首批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的规模有限,十多家银行一共才发行了一百多亿。“如果年内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未能推广,少数银行年内还是存在非标占比达标的压力。”某股份制银行金融市场部负责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