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网络or借船出海 中资私人银行探索前行
首个私人银行管理办法研究制定中
“国内首个私人银行监管管理办法正在研究制定中。”近日,一位股份行私人银行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受监管机构委托,目前有三家银行正在研究制定私人银行监管管理办法,若该管理办法最终出台,将改变国内私人银行没有独立的业务监管管理办法的现状。
上述私人银行人士称,这部私人银行监管管理办法将对“什么是私人银行”,“什么是私人银行客户”以及私人银行的经营范围、风险控制、系统和业务细则等多个方面做出规范化要求,并对持牌机构的私人银行和非持牌机构的私人银行的准入标准做出区分,以使私人银行能向专业化服务发展。
“比如,持牌机构的私人银行所从事的业务范围比非持牌机构更广泛,即使相同的服务内容,持牌机构所能从事的范围也较非持牌机构大。”上述私人银行人士说,目前国内持牌的私人银行仅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
除了在法规上寻求规范性发展依据之外,国内更多私人银行也在寻求外部合作,来弥补自身在产品、人才和境外服务等方面的短板,快速“借船出海”。
近日,兴业银行与瑞士隆奥银行在上海签署了私人银行业务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私人银行客户全球资产配置、产品设计、海外高端增值服务等领域展开合作。借助隆奥银行的平台,兴业银行私人银行可为其中国客户提供更多境外私人银行服务,而兴业银行也可为隆奥客户提供中国市场的各类投资和增值服务。
兴业银行私人银行于2011年建立,目前拥有1.5万名客户,客户资产近2000亿元。隆奥银行是成立于1796年的老牌私人银行,目前管理资产超过2000亿美元。
事实上,这并非国内私人银行与境外机构的第一次战略合作。此前,农行、工行、中行和中信银行等都与境外银行开展了私人银行方面的战略合作,有些合作一波三折或效果不佳。一些国有大行更希望在海外自建网络拓展私人银行业务,但结果并不如意。例如,2012年,中国银行将瑞士子公司转给瑞士宝盛银行,退出了瑞士私人银行业务。
对此,上述私人银行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虽然国有大行在境外拥有不少分支机构,但中资私人银行缺乏经验、人才、系统和境外服务产品,对境外法律和开拓海外市场并不熟悉,再加上巨大的文化差异,这使得中资银行尚不具备较成熟的为客户提供境外私人银行服务的条件。一些国有大行通过海外收购的方式也难以改变这种现状,因为收购后仍然存在营运、理念、人才和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因此,国内一些私人银行开始寻求与外资开展较长期的战略合作。上述私人银行人士称,对中资私人银行来说,自建全球化网络并不容易,这种战略合作可以不用花太多成本和时间即能“借船出海”。而对外资银行来说,可间接进入中国市场,分享中国高净值人群迅猛发展的市场。一位私人银行人士对本报记者说,隆奥银行此前就与某国有大银行接触,希望达成战略合作,最终未能成行。
去年1月,银监会严禁私人银行代销PE产品,而鉴于PE产品对私人银行收益的重要贡献,业内一度希望私人银行能得到禁售豁免。而上述私人银行人士则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国内私人银行业都不再代销PE产品,而仅为客户介绍PE产品,最终由客户自己选择,银行在其中仅做整合资源和风险分析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