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信托业视为蓝海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正在提速。证券时报记者获悉,包括华宝信托和兴业信托在内的一批信托公司正积极准备参与新一轮信贷资产证券化。

  “近期我们与多家商业银行讨论信贷资产证券化,银行对此项业务极有兴趣。尤其是随着《巴塞尔协议Ⅲ》的实施,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更高。”东部地区某信托公司高管称。

  业内人士透露,新一轮信贷资产证券化将向券商开放,信托公司将不得不直面券商来势汹汹的竞争。

  扩容在即

  作为资产证券化的核心部分,中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先后经历过两轮试点,2012年央行、银监会、财政部联合推进的500亿元规模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为第二轮。

  多位业内人士近日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第二轮试点的500亿元额度已接近用完,银监会正筹备新一轮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

  据Wind资讯统计,去年至今,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挂牌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共16只,发行总额超过200亿元。

  “申请到额度的银行大多已经与信托公司合作完成了一批产品的设计,但尚未发行。整体来看,去年试点的500亿元额度已几近用完。”某股份制银行投行部人士称。

  记者获悉,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已向银监会正式申报,目前正在密切跟进审批进展,获批后可立即开展发行工作。而建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也已完成设计,只待发行。

  今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将逐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

  分析人士表示,与美国相比,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行规模仍然很小。据海通证券高级策略分析师陈瑞明测算,考虑现实的信贷出表动机,目前信贷资产中约2万亿需要被证券化。

  “目前信贷资产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通过证券化可以让这部分固定资产实现转让和重新定价,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流动性,释放了风险。”启元财富投资分析总监汪鹏称。

  在前两轮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央行与银监会的协调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近日市场上亦传出消息称,银监会正与证监会沟通,推动券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酝酿相关监管细则。

  上述言论虽暂未获得监管人士的回应,但也引发业界对新一轮扩容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到交易所挂牌交易的猜想。部分信托人士甚至已开始担忧,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将被券商分流。

  信托公司全面备战

  “信贷资产证券化未来的市场空间非常大,但眼下实行的额度管理制度令相关业务很难大面积开展。尽管如此,信托公司还在积极地争取,我们一直在跟很多商业银行商谈相关的合作机会。”前述东部地区信托公司高管称。

  除了与商业银行紧密接触外,不少信托公司还聘请专业人士在内部举办关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培训活动,以增强相关人才的竞争力。

  某中字头信托公司内部人士称,许多家信托公司正在申请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资质,即特定目的信托受托机构资格(SPV),此外在人才、机制和风控等方面也在做相应的准备工作。

  据了解,在SPV资格的批复上,监管部门非常慎重,对信托公司的产品设计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自动化系统等均有较严格的要求,因此获得该资格的信托公司并不算多。

  在目前的制度框架下,信托公司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中的主要职能包括从发行金融机构处接受待证券化的信贷资产,组建隔离资产池,与信用增级机构、信用评级机构、证券承销商、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签订相关合同。此外,信托公司还要完成证券化信贷资产的尽职调查、证券分层、评级、会计、税收等相关工作,同时负责对外持续披露证券化信贷资产的信息。

  “证券化不仅包括单纯的通道,还包括设计、包装以及流通等,目前一些公司参与其中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未来若要大面积展开必定要走向市场化。”上海某券商研究员如是认为。

  英大信托内部人士表示,信托公司参与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有利于增强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可以获取较为丰厚的佣金回报,增强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大幅度提高信托公司创新业务占比,有利于信托公司的转型与创新发展。

  争夺战一触即发

  “作为2007年试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信托公司,我们公司在去年500亿元的试点中却没有拿到单子,这方面的竞争非常激烈。”上海某信托公司高管坦言,一些商业银行已在研究与券商合作的方案,如今信托公司不仅要面对同行的竞争,还要应对券商的抢食。

  业内人士预计,随着配套措施的完善,今年券商与信托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上都将投入更多。据记者了解,尽管政策尚未开闸,但不少券商业已将信贷资产证券化视为创新业务的香饽饽,并已经开始搭建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证监会正式发布《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这意味着,资产证券化业务由证券公司试点业务开始转为常规业务。其中,对于信托而言最具杀伤力的便是将“信贷资产”列为可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有业内人士称,券商设计的专项信贷资产管理计划产品初期可能会在上交所等地上市交易。

  目前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大多由银行持有。银行间市场清算所今年7月份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末该所托管的合计191.24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中,银行持有65.3%,其余主要由证券公司和非法人机构持有。

  “从这组数据看来,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并未真正转移至银行体系外,银行想把部分风险转移至体系外,通过交易所吸引更加多元化的投资者将是很好的一个途径。”上述券商研究员表示。

  而受访的多位信托人士预计,随着相关法规的完善,未来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打通将是大势所趋,也即是说,信托发行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也可能到交易所挂牌。

  谁将胜出?

  种种迹象显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行已不再是信托的独角戏,随着券商的加入,这一场角逐将更加激烈。

  “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还是看银行选谁合作,信托和券商面临直接竞争。我个人认为券商在这块市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银行系券商。”前述上海某信托公司高管坦言。

  在资产证券化方面,券商目前更多是扮演财务顾问的身份,相较而言费率更低,一般在万五~万八之间,后续还会按照发行份额的千分之三~千分之五提成。

  汪鹏认为,信托和券商在资产证券化领域可谓各有所长,目前都处于摸索阶段。“相对来说,信托公司更熟悉信贷体系,与银行也更为熟悉。而涉及证券化的业务券商则更有优势。”他说。

  此外,券商的产品设计更为灵活,比如可将80%的基础资产作为受益权资产,余下20%可以运用杠杆来对冲风险,相对而言信托的结构则比较单一。

  但另一方面,信托实行的是报备制,整个流程所需时间可以预计,一般2~3个月可以完成整个产品的设计和发行,而券商实行的是报批制,流程相对更长。

  更为关键的是,从目前的制度体系来看,信托提供的解决方案具有风险隔离的作用;而从已发行的券商资产证券化项目实践看,投资者与券商之间多是委托代理法律关系。“这意味着,如果证券公司破产,计划资产将面临被列为破产财产的风险。”上述券商研究员坦言。

  随着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竞争格局发生转变,信托公司对于该类业务的认识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前述上海某信托公司高管便坦言,“有人认为资产证券化将成为信托未来的主要业务,我倒不这么认为,房地产和基建类业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将是信托公司的主力业务。”

  兴业信托副总裁司斌认为,在资产证券化领域,信托公司比较看好的两大领域主要还是信贷资产证券化以及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因为这两块的存量市场规模比较大,而在一般企业的资产证券化领域券商则更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