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李东亮

  用如火如荼来形容券业融资类业务再适合不过。一边是增发新股、发行债券和短融券为融资类业务增加资金供给,一边是董事会争相通过提高融资类业务规模的决议,为后续融资再做准备。

  广发证券研究所某负责人表示,证券业正在步入“重资产”模式的杠杆化时代,股权质押融资、约定式购回、融资融券等融资类业务的市场容量可达万亿元规模,每年可贡献净利润200亿元,相当于去年全行业净利润的60%。

  近期,广发证券董事会通过决议,将两融业务最大规模提升至300亿元,确定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的规模提升至160亿元。华泰证券董事会则将融资融券规模上限一举提升至360亿元。起步较晚的中小券商同样在发力,国金证券公告称,董事会已将融资融券规模上限提升至25亿元。

  多数券商两融外的融资类业务目前规模仍较小,尚未达到需董事会授权的程度,但所有券商都在发力,未来也将迎来一波提升规模上限潮。

  多家券商纷纷发力融资类业务的背后,自然是利益的驱动。以广发证券为例,该公司中报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该公司融资融券余额134.68亿元,比2012年末增长159.5%;融资融券利息净收入为4.21亿元,同比增长175.63%;约定购回式业务待购回余额12.33亿元,上半年约定购回式业务利息收入0.27亿元。公司于6月首批获得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资格,6月30日,股票质押待购回金额合计2.76亿元。

  证券业迎来重资产时代的另外一个依据是,证券业今年以来“没完没了”的融资。

  上市券商利用跻身资本市场的优势,纷纷抛出再融资和短融券的再融资方案,仅8月份至今,招商证券、广发证券、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国元证券、国海证券6家券商,成功融资和获批融资的规模就达到31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上市券商的募资说明书中披露的募资用途,还是非上市券商相关负责人的融资介绍,都无一例外地提到支援融资类业务的发展。“融资类业务为券商提供了稳定的正利差,使得券商真正进入杠杆时代。”国元证券董事长蔡咏表示,这些业务无疑将提升证券业的净资产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