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融资渠道“冰火两重天” 凸显结构性资金缺口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王晓宇)一边是券商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的利率较年初最高峰跌去两成多,另一边却是券商通过银行非标资产获得的资金价格节节攀升。分析人士指出,证券公司融资类业务在最近两年蓬勃发展,尽管各家券商纷纷通过缩减自营业务的额度来满足创新业务的资金需求,但行业结构性资金短缺现象突出。5月将召开新一届的行业创新大会,预计将在基础功能、负债渠道等方面全新探讨,未来结构性资金缺口有望被填补。
融资价格涨跌互现
广发证券日前公布第五期短期融资券的发行结果。公司于4月初发行的14 广发CP05票面利率为4.84%,发行总额25亿元。对比广发证券前五期短期融资券发行结果,不难发现,年初以来广发证券发行短期融资券的成本逐级下沉。公司在1月初启动的90天短融14 广发CP01的票面利率高达6.28%,第二期为5.6%,第三期为5%,由此可知,广发证券的融资成本较年初最高峰时已跌去两成多。事实上,3月以来证券公司发行短期融资券的利率普遍不高。中信、华泰、招商、西南等上市券商3月发行的90天期短融的利率均未超过5%。
尽管短融价格走低,但这并不意味着证券公司融资成本的整体下降。“公司向银行转让两融收益权的价格已经由去年底的6.5%升至6.8%了,近期大有破7的趋势。”华东一家大型上市券商融资融券部门资深人士感叹道。
无独有偶。多家中小型非上市券商也向记者“抱怨”成本持续攀升,融资类业务已濒临成本价格线。“像我们这样的中小券商,去银行拿钱的成本只会更高,去年底6.8%做了一单,现在7%都以下免谈,大概7.2%才能做。”某南方小券商融资融券部相关负责人分析道,再加上人工、系统、税负等,成本肯定超过7.5%。而券商出借给客户的资金价格因行业内激烈竞争还在走低,现在大概是8%,息差收入已减至1%以下。
证金公司提供的转融资利率也不低。转融资根据融资期限的不同,去年下半年以来始终维持在6.7-7.1%。
融资渠道有望进一步打开
近年来,证券公司融资类业务快速扩张,券商以自有资金开展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式回购等类贷款业务,对资本金的消耗非常厉害。“资金输血”已成为摆在各家券商面前的首要难题。
申银万国非银分析师何宗炎表示,目前证券公司在不增加净资产的情况下,扩充融资类业务资金只有两个途径:一是增加融资性负债;二是缩减其他业务资金配置如净自营资金。后者非长久之计;前者看,目前的融资渠道受诸多限制,如短期融资券方面,待偿还短期融资券余额不超过净资本的60%,且短融资金用途不得用于证券买卖,即不能用于融资融券。
在资金极度饥渴的大背景下,券商与银行探索新的融资渠道,如用融资融券余额的收益权直接转让给银行,到期后券商全额回购的形式获得资金。券商还发行结构化产品,以自有资金作为劣后方,银行资金池资金为优先方,向客户提供资金。而上述资金的来源渠道均出自表外化的银行理财。
然而,银行理财资金价格居高不下。华宝证券日前发布的《2014金融产品年度报告》显示,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去年普遍走高。三个月为4.77%,一年期为5.05%,均高于一年期银行定存利率,一年期银行理财产品溢价率高达1.8%。而根据华宝证券理财月报,春节后公布预期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虽有所下降,但收益率依然高企,多维持在5%-8%。
华宝证券分析师认为,银行理财作为跨市场资金,一头连接资金供给方,一头连接资金使用者,对利率变动反应更为灵敏。非标资产价格的持续攀升反映了实体经济风险、刚性兑付等压力下银行非标资产的投资需求谨慎。但场内外资金的两极分化不会长期持续,随着稳经济政策出台、央行公开市场政策引导等,场外内资金博弈会有所均衡。
何宗炎认为,券商存在结构性资金缺口,有望引发新的负债渠道的打开。根据协会此前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证券经营机构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司债发行管理办法有望修订,发行收益凭证等支持券商融资的工具也有望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