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荐代表人,褪色的“金领”

2020-02-27 07:53:3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徐蔚

  近期,多地证监局下发新三板挂牌公司公开发行辅导监管工作的通知,首次明文规定“签字新三板精选层项目可转保荐代表人(下称保代)”,再次放宽保代准入条件。在注册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之际,保代队伍或将进一步扩容。

  保代在16年前登上中国资本市场的舞台,凭借高额的资格补贴、签字费和转会费,保代逐渐成为了金融行业的“金领”。随着准入门槛的放开,保代群体将不再奇货可居。这一角色的变迁,也是国内资本市场变革的一个缩影。

  队伍扩容

  2004年,中国的保代制度开始实施,在证券业协会组织的首次保代考试中,1549人参加考试,仅614人通过考试,通过率为39.63%。

  尽管此后保代考试的门槛和难度大大降低,但通过考试只是获得了入场券。按照现行政策,通过保代考试的投行人员,在申请注册保代时,还需具备3年以上保荐相关业务经历、最近3年内在境内IPO或上市公司再融资(发行新股、可转换公司债券)项目中担任过项目协办人等条件。“项目协办人”是申请保代资格的必要条件之一。

  “过去因为项目相对有限,想要当项目协办人,也是要等机会的,想成为正式保代不大容易。”沪上一位大型投行保代向记者表示,如今新三板公开发行预计将会有大量成功项目,将为准保代提供了充足的签字机会,转正机会大增。

  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注册保代人数共3944人,分别供职于98家券商投行部门。据粤开证券分析师彭海统计,在不考虑公开发行市值的情况下,符合精选层财务标准的创新层企业共有322家。假设每个项目配备一名项目协办人,则可帮助300多位“准保代”转正。而Wind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8年间,国内平均每年新增注册保代仅为255人。

  收入降低

  在业内看来,转正人数大幅增加,使得原本是“绝对金领”的保代群体,高薪成色也发生了变化。

  据一位资深保代回忆,在保代数量较少的年代,仅签字费一项,每笔就能拿到六七十万元。除了签字费,保代收入还包括固定工资、保代津贴、项目提成和年终奖,百万年薪不在话下。

  随着保代市场的供求形势发生变化,降薪、取消津贴成为多数投行的选择。“刚入行的新人,不用指望考保代来提升薪水了。”前述资深保代表示。

  更大的问题是,行业并不需要那么多保代。

  Wind数据显示,目前在审的IPO企业约382家,即便不考虑同时保荐的情况,累计需要的保代数量为764人。此外,2019年实施的增发、配股、可转债约400单,需保代800人。目前已经公告的在筹备精选层的公司超过50家,需保代100人。简单计算后发现,IPO和再融资市场共需要保代1664人,而目前注册保代数量3944人。在不考虑同时保荐的情况下,五成以上保代将“闲置”。

  变迁之路

  保代转正路径拓宽,将大幅提高保代的供应量。供需的变化及注册制的推行,有望重塑保代行业生态。

  有业内人士认为,保代队伍过剩的问题将通过内部淘汰来解决,优胜劣汰才能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准保代队伍的大幅扩充,也使淘汰制的实施具备了条件。

  华南一家中型券商的投行负责人表示,保代面临的真正困境不在于“金饭碗”成色消褪,而在于审核制体系下形成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能否适应注册制改革。注册制在上市过程中将信息披露的责任承担转移到了中介及发行人身上,保荐制度将更加重要,同时风险也会更高,因此保代也需要更加全面、专业地履行自身职责,让信息更加对称。

  上述负责人认为,未来保代行业将会是一个全新的行业,保代们做的工作内核将与现在不同,将转向价值发现和创造。“保代最终成为‘金领’还是‘金融民工’,将取决于个人的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