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报8次提到资产注入 国信证券依然否认暗示并购

2020-11-12 08:07: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徐蔚

  一份研报招来了律师函,国信证券和爱康国宾间的纠纷成了这两天证券市场的一个热点话题。虽然国信证券方面连连喊冤,在昨日凌晨的回应中用了很多个“并未”“从未”,但这只能使人产生更多疑惑:

  研报里明明8次提到“资产注入”,怎能自称没有“暗示或明示”爱康国宾与美年健康之间的并购?说好是“通过公开资料进行推演”,为何在记者询问论据时却迟迟未回复?一份关键性内容基于研究员的“猜测”且未向重要当事方求证的研报,又如何通过国信证券的质量控制及合规审核?

  这一事件的起因是国信证券11月6日发布的题为《大跌事出有因,探寻阿里战略》的研报,核心内容是讨论阿里方面为何减持上市公司美年健康的股票。经过“推演”“猜测”,撰写研报的研究员认为,其“潜在原因可能在于阿里系规避成为控股股东并被迫启动解决同业竞争问题和注入爱康国宾的过程。”话有点拗口,简单翻译如下:阿里减持是(现在还)不想当美年健康的控股股东,否则可能触发同业竞争而不得不将爱康国宾注入美年健康。

  那阿里为什么会“这样想”呢?该研报的解释是“爱康国宾预计同受疫情冲击,短期内并非资产注入良机”。意思就是现在注入美年健康对爱康国宾的股东来说不大划算。

  而在爱康国宾对此强烈不满并发出律师函后,国信证券在回应中却说该研报“并未暗示或明示相关方存在将爱康国宾注入其他上市公司的安排和计划”。

  可细看这份研报,从头至尾,关于这一所谓的“资产注入”,足足被提了8遍。而且,研报的结尾处还不忘发出美好展望:“后续对美年爱康的整合、健康大数据的相互导流想象空间巨大。”

  都“美年爱康”了,二者之间连一个顿号都容不下,还说没有暗示或明示?

  打个通俗的比方,好比有人拿着小喇叭在村里到处说某位姑娘短期内不宜嫁给某位男士。也不管双方到底有没有谈婚论嫁,人家姑娘有没有那个意思,甚至这个话题是不是无中生有都不确定。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莫名其妙碰上这种事,清清白白的姑娘家会受到伤害。

  由此,爱康国宾的厉声驳斥和发出律师函都是可以理解的。爱康方面还特别强调,不仅与美年健康之间不存在任何合并或重组意向,而且国信证券分析师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从未向爱康国宾求证或咨询。

  回看研报,分析师称其结论是“通过公开资料进行推演”得出。但从美年健康的相关公告中,也未见要将爱康国宾注入的提法。此外,研报中对阿里方面“心理活动”的分析,更有不少疑点。

  比如,阿里方面是否已控股爱康国宾,能否决定爱康国宾未来资本运作(如有)的方向?若真如研报所言触发“同业竞争”问题,阿里也可以有多种解决途径,为何研报只分析了其中的一种可能?分析师是否就相关问题向阿里作了求证?此外,就A股实例来看,解决同业竞争也不会要求即刻就干,相关股东通常会承诺一个期限,短则1年长则5年。这也与研报的分析逻辑有出入。

  就上述疑点,记者昨日向国信证券方面发出询问,但截至发稿时仍未获答复。

  记者还注意到,今年5月,中证协推出《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执业规范(修订稿)》《证券分析师执业行为准则(修订稿)》。其中着重强调要加强研究报告质量管控,增加了“质量控制、合规审查”“建立健全证券分析师发表公开言论前的内部报备程序”“证券分析师引用信息和数据时,应对其来源进行核实并审慎使用”等内容。

  沪上一家券商研究所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按规定,研究员写完研报后要经过质量控制和合规审核,然后才能正式发布。其中,质量控制主要看内容、格式、文字、风险提示是否完整;合规则主要审核内容,看报告写得对不对,有没有错误。不知国信证券的这份研报是经过了怎样的质量控制及合规审核就发出来了?

  记者最新获悉,国信证券“研报事件”已成为其他券商提示风险的案例。一家研究所的合规人员以此案例提醒从业人员:在撰写报告时,不能主观臆测,一定要拿到确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