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克强经济学”一系列改革思路引起争鸣之后,今年到目前为止最明确的“稳增长”信号出现了。

  7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公布了三项措施:对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小微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对出口企业简化审批程序,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及鼓励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提供服务便利促进出口;以及全面开放铁路建设市场,优先建设中西部和贫困地区的铁路及相关设施。并为此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创建更多融资渠道,鼓励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和发行新型债券产品。

  尽管这些措施与5年前的“4万亿”投资计划相比,只算得上“小而美”,但是减税、贸易便利化以及基建建设三个方向直指稳就业、促出口和稳增长,仍显示出政策的针对性。

  以“稳投资”来“稳增长”,这一信号对于刚刚发布“年中报”的各个省份而言是个好消息。在已经披露的20个省市的上半年经济增速,大部分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地方稳投资

  此次“稳投资”来“稳增长”的苗头,在近期各地召开的各省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已有所显现。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23日,全国共有20个省份公布了经济半年报,尽管这20个省份GDP总和已经超过全国总量的94%,但是经济增速仍普遍出现回落。

  《中国经营报》记者发现,在宏观经济疲软的形势下,多个省份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出现回落。与一季度相比,上半年河北、山东、四川、安徽、湖南、北京等10个省市环比增速出现回落,其中河北增速回落幅度最大,较一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

  近两年来GDP统计中,各省市GDP数据之和大于全国核算之和成为普遍现象,国家统计局曾对此解释,这是因为分级核算中一些重复计算的技术问题以及原始数据存在差异的结果。但在增速仍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的情况下出现的下滑,有可能意味着实际经济放缓的幅度更大。

  中信建投研究部专题组组长夏敏仁近期对江苏等省进行了调研,他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下滑原因主要是,新一届政府提出了调结构与新型城镇化后,地方都在等着城镇化方案出台,因此预留了一部分项目未投资,只投资了一些不错的项目,这导致今年上半年投资没往年热,因而地方经济增速大多出现下滑。

  “半年报”经济下滑的信号给地方政府敲了一记警钟。近期四川、贵州、陕西、湖北、湖南等地相继召开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研究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从这些会议透露的信息显示,各地普遍反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绝大多数省份都提到要通过“稳投资”来“稳增长”,并提出把稳定经济增长、加大投资力度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西部省份中,7月12日召开的四川省经济形势分析专题会议提出,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增长存在失速风险,各地各部门对此要有清醒认识,把稳定经济增长、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居民增收等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此之前,7月5日贵州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强调,要坚持能快则快、快中保好的发展方针不动摇,把保增长作为首要任务。

  中部省份,湖南省政府常务会议强调,继续把稳增长、转方式、保重点、促投资、优环境作为下半年经济工作重点,努力实现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

  而湖北上半年GDP与一季度相比增速持平。湖北省发改委于7月17日提出,下半年必须坚持“竞进提质”不动摇,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不断促进民生改善,争取经济增速保持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以上,并在中部靠前。

  被称为最发达省之一广东上半年增速为8.5%。 广东省统计局提出,要积极动员和引导银行、资本市场、保险(放心保)和社会等各种资本支持交通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发展,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实体经济。

  今年初,大多省份预定目标较高。全国31个省中公布的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预期中,贵州省以14%的预期目标“领跑”全国,位居第二的是陕西省预计的全省GDP增速为12.5%。而吉林、甘肃、青海、云南、重庆、天津、内蒙古、西藏和宁夏9个省将地方GDP增速设定为12%。按照目前已公布省份的成绩,这些省市若要达标,下半年的增速需要超过上半年。

  “微刺激”发力

  一些地方政府近期频频进京拜会铁路总公司,皆因该公司手中尚握有3000亿元投资额度未下达,这也成了地方争抢的缘由。

  7月24日,全面开放铁路建设市场,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政策信号打开了铁路投资的想象空间。

  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了2013年1~6月全国铁路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显示,上半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为2159.31亿元,同比增加21.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869.72亿元,同比增加25.7%,仅完成全年计划的约1/4。今年铁道部安排固定资产投资6500亿元,其中基础建设投资5200亿元,均较2012年有所增加。

  据统计,铁路基本建设投资每亿元耗钢量已由前几年的0.32万吨上升到0.333万吨。按照今年计划的基本建设投资5200亿元,2013年铁路建设用钢量将超过1730万吨。如果中西部还将获批新的投资项目,将直接拉动钢铁在内的相关行业释放过剩产能。

  “未来支持投资的领域是一些薄弱的基础设施方面,既不会造成重复投资,不会形成产能过剩,如铁路及地下管网、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等节能环保设施。”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表示。

  中国7月份汇丰制造业PMI指数初值为47.7,创下11个月以来的新低。近期总理在省级经济形势分析会上重申增长目标仍是7.5%,已经让市场对于刺激性政策的出台有所预期。

  上一轮以基建设施为主导的“4万亿”刺激政策是目前多个行业产能过剩的直接推手。市场寄望刺激政策的同时又担忧是否会重蹈覆辙?

  记者注意到,就在“稳增长”政策出台之际,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朱宏任透露,下半年将实施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总体方案及有关的综合性政策措施。

  7月25日,工信部向地方下达了2013年19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的任务,其中钢铁行业需要淘汰:炼铁277万吨、炼钢697.9万吨。但这一目标与目前月增上千万吨的产能相比并没有实质意义。按照目前披露的消息,工信部酝酿通过调整钢铁行业准入门槛以及推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来消化和控制部分过剩产能。力图双管齐下:在建设中消耗产能,同时遏制盲目扩张。

  类似通过制度改革来辅佐经济企稳回升的思路在此次对于外贸出口实施贸易便利化调整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便利通关办法改革方案、整顿进出口环节经营性收费均是直接利好出口企业。

  “稳增长”的第一记拳已经表明,政府通过寻求投资刺激和释放改革红利的平衡,仍坚持“调结构”的方向。

  融资仍是难点

  虽然地方短期仍首选投资手段以稳增长,但资金从何而来却是实际的问题。 “上半年地方投资遭遇资金缺口,今年融资平台贷款面临的到期偿还压力较大,大多只是借新还旧,无钱投资新的项目。”夏敏仁表示。

  公开数据显示,共有3.49万亿元贷款将在未来3年内到期,占全部平台贷款余额的37.5%。而截至2012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达到9.3万亿元。在债务到期的同时,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速还在放缓。上半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同比增长7.5%,增幅同比回落4.7个百分点。而中央财政收入32311亿元,同比增长只有1.5%,低于7%的预算目标5.5个百分点。业内称这可能会影响中央向地方的专项转移支付。而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也表示,今年中国不会出台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

  夏敏仁在调研中发现,地方虽然有一些新项目开工,但也有一些项目由于缺钱遭遇停工或无法启动。

  “下半年大规模的投资不太可能出现,估计下半年在投融资体制上会做一些安排,比如通过债券市场继续对长期投融资作出支持。”浙商证券高级宏观研究员郭磊对记者说。

  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的“缺钱”状态,让此次三项利好政策中, 鼓励多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以中央财政性资金为引导,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设立铁路发展基金的铁路融资体制的改革最为引人关注。

  此次提出的铁路融资体制改革要求向地方和社会资本开放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资源开发性铁路等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争取“十二五”后两年社会资本投资铁路2000亿元。 不过郭磊认为,吸引民资是一个长期政策方向,但短期内不可能有太多贡献。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亦对本报记者表示:“随着房地产投资与基建投资的抬头,可能会推高房价以及地方债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