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赴美上市引热议 A股投资者何时能享“创新盛宴”?
阿里巴巴赴美上市引热议 A股投资者何时能享“创新盛宴”?
新华社北京3月20日专电 阿里巴巴即将赴美上市,或将成为史上最大规模IPO,打开童话般的“财富宝藏”。与此同时,随着国内互联网企业纷纷赴国外上市,A股投资者接连无缘本土创新企业的高成长收益,专家表示,加大对创新企业扶持、实行新股发行注册制是“芝麻开门”之道。
阿里巴巴赴美上市 美国交易所、投行竞逐“财富宝藏”
阿里巴巴16日在其官方微博发表声明:“阿里巴巴今天决定启动在美国的上市事宜,以使公司更加透明、国际化,进一步实现阿里巴巴的长期愿景和理想。”
阿里巴巴的决定不仅引发了舆论的热议,也引发了美国两大交易所——纽交所、纳斯达克之间的激烈竞争。
“全球各国电子商务市场中,中国市场的规模和丰富度都首屈一指。阿里巴巴是中国电子商务代表,自然被高度关注。”独立互联网评论人洪波表示。
另外,伴随着巨大融资规模,阿里巴巴的IPO承销费将非常可观。因此,华尔街多家著名投行被吸引到阿里巴巴上市团队中。
洪波认为,虽然阿里巴巴上市能否成为史上最大规模IPO还有待谜底揭晓,但是其融资量将非常庞大是毫无疑问的。因此,阿里巴巴在美国市场受到追捧是可预期的,无论哪家投行参与这一单,都会获益丰厚。
对于在美上市后的表现,专家认为随着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复苏加速,美股市场“中国概念股”可能会热潮再起。特别是作为中国电子商务代表企业,阿里巴巴更是风头无量,有望冲击高收益。
互联网企业扎堆赴美上市 既有吸引也有无奈
据介绍,国内互联网行业传统的三大门户——新浪、搜狐、网易,现在的三巨头——阿里巴巴、腾讯、百度,未来的三小巨头——京东、小米、奇虎360目前都没有在国内上市,多数在美上市或者计划在美上市。其中腾讯虽然没有登陆美股,但也早已委身香港股市。
虽然阿里巴巴赴美有其独特股权结构的原因,但是国内互联网企业上市目的地基本“不约而同”。国内创新企业的出走选择既有吸引,也有无奈。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互联网企业赴美上市有其天然吸引力。“赴国外上市可以延伸企业触角,募资外币、外汇资金。同时,还可以起到境外广告作用,对于企业国际化战略大有好处。”
洪波认为,在中国所有产业中,互联网行业可以说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企业的管理方式非常国际化,所以在融资方式体现国际化也不足为奇。但是,互联网企业扎堆赴美上市更多体现的是国内金融体系的短板。
一方面,中国互联网企业获得早期资本绝大多数是境外资本,很难获得境内资本扶持。“当资本需要退出时,只能去境外退出,比如美元资本。上市利益问题和早期扶持资本直接相关。”洪波表示。
另一方面,国内上市门槛非常高,目前还是审批制。“目前,国内无论是主板、创业板,上市标准还都比较传统。净利润、净资产等指标都是按照传统产业设定的。新兴产业在创业成长阶段,净资产往往达不到传统标准,连续盈利要求也较难满足。这是我们上市标准中的缺陷,对待高新产业缺乏包容性。”董登新强调,“国内IPO需要排队,还不一定排得到。”
A股投资者何时能享“创新盛宴”?
国内证券市场上优质的互联网企业比较少,仅有乐视等几家。而在美股市场,2012年登陆纽交所的唯品会发行价每股6.5美元,现在已站上每股170美元,市值超100亿美元;2005年在纽约上市融资1.24亿美元的百度,现在市值已达560亿美元。
继百度、唯品会等企业赴美上市,阿里巴巴也迈出留洋步伐,中国投资者再度无缘分享国内创新企业的高成长收益。何时国内投资者才能享受到互联网企业的“成长盛宴”?专家认为,完善金融环境是当务之急。
一方面,要尽快完善国内投资环境,由国内资本去支持创新企业的早期资金需求。“如果中国金融体系不在创新企业成长期雪中送炭,那么自然很难在企业成熟期分一杯羹。”洪波表示。
另一方面,尽快完善证券市场,为创新性公司提供融资平台。“必须施行全面的注册制。让投资者自己判断风险、承担风险,而不是由证监会来对拟上市的企业排队打分。如果不能放弃证监会的审批,就没有真正的注册制,就不会有中国版纳斯达克。”董登新表示。
同时,洪波提醒国内消费者,应带着全球化的眼光看待互联网企业海外上市。“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企业的快速发展,可以降低整个传统商业交易成本,让更多利益流向消费者。高成长收益不必要从资本市场上去享受,享受其服务也是在分享。”
谁把互联网巨头挡在了A股门外?
新华社北京3月20日专电 阿里巴巴赴美上市在国内引发极大关注,各界普遍认为,创业板偏高的门槛将优秀的企业挡在门外。记者通过调研发现,阿里巴巴曾经考虑过A股,最终选择美国有股权结构、在美互联网公司能获更高认可度等原因,也有相关部门对外资限制政策的因素。
风投不成熟、上市门槛高——互联网巨头频“出海”
过去十年,互联网行业发展迅猛,产生了腾讯、百度、网易、奇虎等诸多巨头,但这些互联网巨头均未在A股市场上市。
“创业板启动之后,像当当网、阿里巴巴这些企业还是选择到海外去上市,这值得反思。”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如是说。
互联网企业舍近求远,选择在境外市场上市,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内上市标准对于初生的互联网公司已不适宜,特别是在上市门槛的设定上。
根据规定,目前不盈利的企业,无法在A股上市。但很多互联网企业,基于免费为王的特点,在起步阶段有一个时间相当长的“砸钱”过程,这一阶段银行信贷不愿介入,必须依靠风险投资的“输血”才能维持生存发展。
与此同时,国内的风投尚处于发展初期,对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的评价能力不足,尤其是像互联网这类新兴行业,更是“望而却步”。
“美国是全球互联网经济最发达的地方,美国的风投对于企业成长性的判断也更为专业,获得美国风投的青睐对于成长期的互联网企业是一种褒奖。因此国内优质互联网企业与美国风投可谓一拍即合。”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说,既然是美国风投参与的投资,自然愿意选择他们熟悉的美国资本市场,这是互联网巨头频频登陆美国的原因。
政出多头、审批复杂——改变公司治理应对监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市场层面的双向选择之外,互联网企业频频“出海”也有政策方面的因素。
作为阿里巴巴之类具有强大现金流和盈利能力的企业,创业板的盈利门槛并不是将其拒之于A股门外的理由,真正推动此类企业赴美上市的原因,在于商务部关于外资持股限制境内上市的相关政策,也就是说,作为外方VC/PE投资过的阿里巴巴,在国内上市几乎不可能。
为了海外融资的需要,中国企业找到了一条变通的途径,采用VIE模式改变公司治理结构。采用这种结构上市的中国公司,最初大多数是互联网企业,比如新浪、百度,其目的是为了符合工信部对提供“互联网增值业务”的相关规定。
中国互联网公司大多因为接受境外融资而成为“外资公司”,但很多牌照只能由内资公司持有,工信部就明确规定ICP牌照是内资公司才能拥有的,所以这些公司往往成立由内地自然人控股的内资公司持有经营牌照,用另外的合约来规定持有牌照的内资公司与外资公司的关系。后来这一结构被推而广之,应用许多非互联网赴美上市的公司中。
不过,宏源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易欢欢说,目前VIE结构公司在国内上市并非不可行,只需要把境外设置的壳公司中外资投资人的股份转到国内的实体经营公司,有不少这样的企业成功A股上市。
“涉及阿里巴巴,即便它没有合伙制度的问题,如果要转变VIE结构需要大量的外资转换成人民币,可行性也不大。”易欢欢说。
改变上市规则、确定准入标准——多举措吸引优质企业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宋丽萍在今年全国两会的建议之一就是为中小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灵活化公司治理安排,其中还包括困扰很多科技型企业的难点,即对赌协议。她建议明确对赌协议的效力,建立稳定的法律预期,提升创投对科技创新型公司的支持作用。
分析人士认为,现在我国互联网企业赴美上市很多是之前十年积累下来的结果。当前,我国私募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互联网企业的认可度也大大提升,新的十年里,可以发生改变。
“虽然面临着投资者不够成熟、互联网产业发展落后于美国等因素的制约,但当前应该理顺机制,让市场做主,降低上市门槛,实行注册制,让互联网企业可以有选择,让好的互联网企业能够获得在A股上市的机会。”易欢欢说。
目前,创业板规则修改已进入倒计时阶段。证监会主席肖钢表示,将改革创业板制度,适当降低财务标准的准入门槛,建立专门层次,允许尚未盈利但符合一定条件的互联网和科技创新企业在创业板发行上市。
除此以外,上交所正在积极准备战略新兴产业板,有针对性地适应新兴产业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盈利标准要求降低的共识较多,然而互联网企业的新准入政策方面却仍有争议。在此前监管层组织的针对创业板上市规则调整的研讨会中,多个参与方就对于互联网企业的标准认定仍存争议。
新华财评:互联网巨头缺席A股 该变的不只是股市制度
新华社北京3月20日专电 阿里巴巴宣布赴美上市的消息再度刺痛A股的神经。监管层近期已多次表态,改革现行上市制度,向优质互联网企业敞开怀抱。这无疑将为更多创新型企业打开A股大门。然而,若要A股留住互联网巨头,仅仅从制度上打开大门是远远不够的。
美国在互联网领域的领先地位和风险投资市场的发达,决定了美国股票市场毫无疑问成为全球互联网企业融资的首选之地。从早期的风险投资到后期的IPO,优质互联网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获得的认可度远超国内。对互联网概念的没有把握以及追求短期收益的习惯让很多国内风投错失互联网企业早期的投资机会,而国内资本市场新股发行政策的不可预期让很多资金对已经走过初创期的企业仍然不敢贸然投资。
正如一位资深研究人士所说:如今的赴美上市潮是十年前埋下的种子。早期外来的风险投资资金不仅催生了中国互联网巨头,也带来了VIE结构等问题,让这些企业在境内上市变得困难重重。曾帮助企业度过初创期难关的风投资金在上市地选择上也拥有较大的主导权,相比较而言,他们更愿意让企业在自己熟悉的美国市场实现IPO。
除去私募投资者之外,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对互联网企业的理解和认可度也远远低于美国,很难允许超高市盈率的互联网公司在A股上市。总体而言,A股估值一直高于成熟市场的水平,但对创新型企业的识别能力不足,真正优质的创新企业很难在A股获得好的定价。
反过来说,在美国上市的国内互联网等创新型企业并非都有优异的市场表现,也有不少公司股价下跌,甚至不得不退市。上市仅仅是一道关,并不能保证上了市的都是好公司,任何公司都需要经过市场的长期检验。对于那些被市场淘汰的企业,A股的投资者是否能够容忍?
留住互联网巨头,不仅仅需要股市制度的变革和相关部门政策的支持,更需要从风险投资机构到股市投资者理念的转变。只有我国的资本市场从制度上到理念上都具备了识别创新企业的能力并有足够的容忍度,A股投资者才能真正分享互联网企业的资本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