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跌十月行情的私募不足一成
⊙记者 屈红燕○编辑 孙忠
尽管看空者仍不乏其人,但指数已经坚定地走出上行通道,上证综指本周已经兵临2400点城下。接受采访的私募认为,一轮牛市正在开启,如果再犹豫纠结,将错过春播的好时机。相关调查显示,有超过半数私募看涨10月行情。
在最近一份致客户的月报中,中欧瑞博董事长吴伟志坦陈,“对于我们这些历经了两轮牛熊循环周期的老队员来说,其实市场的脉络已经比较清晰了。总的来说,市场的钟摆已经过了最低点,开始逐渐上行,许多成长股已经进入夏天了,市场还有很多公司处于可以春播的阶段。现阶段,市场情绪的关键词,已经从去年的悲观过渡到了犹豫。再犹豫纠结,就要错失A股市场的春播好时机了。不要等到看到别人已经在收获的时候再下决心进来,那时候大概率扮演的是买单者的角色了。”
多方势力在增加。据私募排排网调查,51.72%私募看涨10月行情,比上月再度提高6.01%,10月沪港通即将开启,四中全会即将召开,政策的扶持和市场信心回暖带来的资金回流等是私募乐观的重要原因,同时有41.38%私募认为10月A股会横盘整理,6.90%私募则看跌10月行情,认为在利好兑现后A股或存在下跌的可能。
展博投资总经理陈锋则认为,“A股将会迎来一波以消费、服务、健康医疗以及互联网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推动的新牛市。这一轮牛市将会是自1996-1997年和2006-2007年以来的第三轮大牛市,而这一轮大牛市的代表指数将会是创业板指数。”
吴伟志表示,沪深300的TTM市盈率以9月26日收市计,仅有8.7倍。与A股过往相比处于历史低位,横向与美股的25倍左右相比、与国内地产50倍左右的PE相比,从哪个角度看,A股的估值水平都处于非常有吸引力的阶段。二级市场投资人如果不能珍惜并把握住这一低估值区间入市良机,过后看,将是非常遗憾的错误。A股市场从上轮牛市估值40倍以上一路下跌到目前的9倍以下,反映的正是目前所见的实体经济困难、企业景气度下降等基本面的情况,利率向下拐点是牛市产生的积极因素,无风险利率幻想破灭、政府积极股市政策、赚钱效应形成,会不断吸引场外资金逐渐流入股市,牛市形成的机理正是如此。
重阳投资总裁王庆认为,股市在今年有中级行情,约有30%-50%的涨幅。他分析说,股市基本面的因素有四个要素:一个是利润,一个是利率,一个是股市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再一个是股票市场的制度因素。利润方面整体偏弱,跟中国整体的宏观经济走势一致,近两年都不是很好,但是基于全市场无风险利率往下走,而且资本市场的制度方面,资本账户的开放,涉及中国A股市场和境外市场逐渐收敛和融合对市场影响比较大,因此股指有望进一步乐观。
十月A股“边打边撤”
随着QFII、RQFII规模不断扩大,沪港通即将开通,未来A股行情的波动性必定会显著增强。因此,当前我们在寻找沪港通带来的短期投资机会之时,更应密切关注沪港通以及可预期的深港通实施后的A股国际化趋势。由于投资者今年股市收益均超出年度目标预期,已开始兑现收益和转向防御,因此,我们对四季度A股整体持相对谨慎的观点。10月A股走势可能呈先高后低的格局,投资者操作上可以采取“边打边撤”的策略。
⊙阿琪 ○编辑 杨晓坤
在过去的两个月里,A股市场爆发了一轮空前的牛熊大辩论。如今,随着A股走势进入震荡期,牛熊之辩还会继续。持牛市论者以80后为代表的市场履历较短的新生代投资者居多,持熊市论者则以经受过多次牛熊洗礼、以60后、70后为代表的老股民居多。在新思维、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的社会转型期,在股市熊迹未除、牛形未显的切换期,这种牛熊之辩是必然现象。并且,基于经济与股市仍处于换挡切换期,这种牛熊之辩还将继续,进而揭示后阶段的行情趋势。
市场新锐颠覆市场旧观念
实际上在牛熊之辩中,以80后为代表的市场新锐们的新思维、新模式,和以60后、70后老股民为代表的传统思维和传统价值观早已淋漓尽致地体现在A股结构化行情中,前者表现在创业板与中小板的新兴产业股中,后者表现在对经济数据津津乐道和对传统蓝筹股的不离不弃中。新锐们在对新思维、新技术、新模式、新题材的创造上领先一步,并且善于标新立异(如奇葩研报层出不穷),也敢于颠覆(如对看空者的公开宣战),但弱于风险把控、容易失控;后者经验老到、稳扎稳打,在经历多次牛熊洗礼后的风险意识很强,但墨守成规之下难以享受到风险收益和超额收益。因此,当前时期的牛熊争辩还没有对错之分,正因为不能界定孰是孰非,这种牛熊争辩及其对行情的影响还将继续。
在具体行情表现上,以创业板与中小板为代表的诸多新兴产业股、跨界产业股,以及具有政府刚性投资概念的军工股早已打破了传统思维下的PE估值边界,并不断强势。对此,市场新锐们对新兴产业股也早已摒弃了PE与PB或者其他的传统估值工具,取而代之的是“市值估值法”——阿里巴巴上市后的市值有2300多亿美元,国内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给估个“零头的零头”也得值百亿人民币吧。在此之前,有一段时间美股涨什么,A股即跟涨什么,至于A股相关标的公司有没有相关的资产和产品技术,以及股价是不是已经高估等,在主题投资名义下已经与行情涨跌毫不相关。
融资市场已浮现泡沫
在股市生态链上,二级市场是对资产进行市场化定价和发现价值、创造价值的殿堂。新兴产业股在“市值估值法”下高歌猛进,也直接带动了一级市场、一级半市场的股权交易,以及收购兼并中的资产证券化定价、新设立企业的VC融资的水涨船高。在过去几个月里,新设企业的B轮融资与A轮融资只相差几个月估值即上涨几倍乃至数十倍;上市公司的资产收购兼并中对一项游戏类、影视类、APP类资产估值数十亿已是普遍现象。各路资本都在争做第二个软银,去发现第二个阿里巴巴,寄希望通过股权投资实现资本的财富大爆发。但资产定价和风险投资的常识告诉我们,这种“面粉比面包贵”的现象意味着融资市场也已浮现泡沫,而这个泡沫是二级市场创造的;另一个常识是,股权融资、资产证券化等最终实现股权投资财富爆发的出口是二级市场,一旦二级市场不能继续高歌,必然会倒逼泡沫化股权定价的一级市场产生财富覆灭的巨大风险:一是股权投资大幅度折损的风险;二是买家急剧减少的流动性风险;三是上市后更为艰难的风险;四是收购兼并对资产质量要求大幅度提升的风险。因此,股权融资与资产证券化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是维系在二级市场上的。
我们节前分析提示,阿里巴巴的海外上市与iPhone6上柜,已经把电子与信息产业股推高到一个市场情绪的巅峰。从企业战略层面来说,企业上市的时机肯定会选择在企业发展形势和上市价值最好的时候,产品出柜的时机也肯定会选择在市场情绪最佳的时候,意味着在“最好的时候”、“最佳的时机”之后,电子信息行业的相关股票可能会面临情绪释放和估值修整的阶段性调整。对此,阿里巴巴上市后的持续下跌与苹果连带纳斯达克指数的回落已经释放出调整信号。
密切关注A股国际化趋势
节前我们分析提示,四季度我们更关注的是全球资本与资产市场的一片扑朔迷离。自5月份以来美元指数一直维持强劲升势、与美元负相关的代表22种商品价格的CRB指数一路单边下跌、各类有色金属与贵金属价格全面下挫、国际原油价格也是节节回落。从9月下旬开始,之前一路高歌的美股、欧洲股市各主要指数以及与A股相关联的港股也普遍下跌,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味道。
我们认为,在美联储逐步退出QE的背景下,欧元适逢其时的QE和降息维持了美股8、9月份的强势,也从7月份开始通过此消彼长的关系助推美元迅速走强。令我们忧虑和密切关注的是,在全球经济一片萧瑟的大背景下,美国过去五年里,前三年通过QE、近两年通过吸收全球流动性来维持了美元资产价格和经济的稳健,但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难以持久。近期,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宣布在9月30日起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展人民币对欧元直接交易,即人民币与欧元将绕过美元直接交易,也加入了吸收外围流动性的竞争行列,这意味着坚挺的人民币与即将进入加息周期的美元从明年起将开始进行“魅力之争”。随着QFII、RQFII规模不断扩大,沪港通即将开通,未来A股行情的波动性必定会显著增强。因此,当前我们在寻找沪港通带来的短期投资机会之时,更应密切关注沪港通以及可预期的深港通实施后的A股国际化趋势。
四季度A股相对谨慎
整体上,四季度A股如有较好的休整,明年A股在国际化进程中才会有更好的机会。下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与各类资源品价格持续下跌,决定了占A股较大权重的强周期股在产品价格下跌、去产能、高环保成本三大压力下还难以翻身;近期放松房贷的作用只是护市而非救市,对房地产“不得不护”的举措也凸显经济的虚弱,对楼市本身略有利好作用,但对其他产业带动的边际作用有限。我们预期地产股的表现还难以扭转乾坤。阿里和苹果带动信息产业股阶段性的“盛极而弱”,意味着新兴产业股也可能面临休整。同时,由于各路投资者今年股市收益均超出年度目标预期,已开始兑现收益和转向防御。因此,我们对四季度A股整体持相对谨慎的观点。
10月份A股有四中全会和沪港通两个影响点,但也有三季度数据和公司季报的两盆冷水。因此,10月A股走势可能呈先高后低的格局,投资者操作上可以采取“边打边撤”的策略。
无惧牛背上的颠簸 坚定看多做多
⊙蔡福明
几个月前,当大盘还在2000点时,国泰君安举起年内会有400点涨幅的旗帜,给被熊市折磨了7年的A股市场投资者带来一米阳光,为股市在2000点夯实中期底部贡献了正能量。
但近两日大盘在2400点关前放量震荡,创业板指也在1571点关前暂时止步,有机构认为大盘已经到了强弩之末。不过笔者认为,大盘运行仍很健康,不必前怕虎后怕狼,可以继续看多,并且按牛市的思维继续做多。理由是:
首先,我们认为股市已经进入慢牛格局,创业板、中小板综指率先创出历史新高,为经济处于转型期的股市做出了榜样,虽然不能要求主板也如此强劲,但被动型的走高还是大概率事件。何况上证指数前期高点2444点作为最重要的一个高点还没有被攻克,第一目标仍未完成,因此大盘还处于底部阶段。
其次,近期虽然大盘不断摸高,但市场心态仍很谨慎,这不是市场顶部特征,反而是对顶部观点的证伪。
再次,大盘每天无论涨或跌,都没有跌停股,跌幅超过5%的股票也很少,反之,每天涨停的股票一直保持在30只以上,个股做多热情极高。
还有,以前的僵尸股纷纷活跃,中国一重近日做出了榜样,周五京东方也放量上攻,这些肯定是新增资金的攻击所为,如此一是解放了沉淀多年的老资金,二是抬高了指数底部,三是创造了新的赚钱效应。
最后,笔者认为,航天军工股不倒,改革题材没完,并购重组神话不断,各种题材牛股将持续涌现。其实,有了政策又有了增量资金,有了赚钱效应,没题材都会创造出题材热点,随着行情演绎,故事会更精彩。
笔者相信,A股市场一枝独秀的慢牛行情不是可期,而是已在途中,目前只是牛背上的颠簸,不值得大惊小怪。坚定看多做多,关键是选好时机。随着四中全会的召开,下周个股行情依旧精彩,不可错过。
结构性机会为主线 判断后市选股三大原则
⊙深圳新兰德 陈操
周五两市呈现震荡调整走势,个股跌多涨少,不过相比于周边市场来说,A股表现已经非常强势。从短线来看,美国市场的下跌带给A股更多的是心理层面的影响和拖累。个人依然认为,过去这一段时间A股市场的上涨,既是信心逐步恢复的一种表现,也是市场自我修复之后的正常反弹,而真正由新一轮经济景气周期推动的股市上涨行情还没有到来。
当然就10月份以及年内接下来的时间来看,市场仍存在着客观困难。比如年底的扩容压力、流动性压力,尤其是在经历了前期连续上涨之后,年底前各类机构会面临着各种结算问题等等,因此笔者认为指数在短期之内并不具备继续大幅上涨的动力,但市场依然存在结构性机会。
投资者需要对于不同的品种做出不同的判断,比如对于权重股来说,笔者认为一线权重股短期之内只存在着超跌反弹或补涨的机会,普通投资者去博取这样的机会并不值得,而这个板块当中真正的机会应该集中在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代表的国企改革概念个股上,因此经济发达区域的二、三线权重行业和个股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
再如对于中小盘股来说,一些具备独特创新能力的新兴行业中小盘股已经得到非常充分的市场炒作,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不明就里的追涨可能会遭受不必要的风险,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转换一个思路,从传统行业和个股当中去寻找具备创新能力的个股呢?而技术进步、服务升级、商业模式创新就是我们辨别传统行业个股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
此外,伴随着三季报的公布,市场另外一条主线将会逐步升温,即对于明年初公布年报的双高预期股的挖掘,很显然,那些前三季度业绩有着出色表现,但近几年却没有高送转过的个股肯定会被市场所关注。
大盘继续调整压力犹存 做好防御准备
⊙赵伟
个股的活跃,甚至疯狂,推动节后大盘再度走高,并使大盘逼近了2400点关口,但周五尽管地产板块奋力护盘,大盘还是出现调整走势。最终,全周大盘以上涨0.45%收盘,“节前+节后”五个交易日的成交量较节前一周增加14%,表明节后有场外资金继续流入,但资金性质多以散户为主,场内资金在个股上腾挪,活跃市场气氛,但也有拉高出货迹象,市场信心并不平稳。
量能有所释放,个股活跃度提升,个股分化程度悄然增大,市场热点转换非常快,即便是板块内部个股走势也出现分化,市场赚钱效应虽存在,但亏钱效应也在提高。追涨宜套,杀跌易损,还是在不断困扰着市场,市场情绪受到一定程度影响,板块效应在减退,个股英雄主义成为节后市场主要特色。
综合技术分析,我们认为,大盘继续调整压力犹存,短线将考验10日与20日均线支撑,由于大盘已连续5个月收阳,且月线偏离度较高,10月再收阳概率低,应谨慎应对。
操作上,继续以防御为主,择股以“先防御、后反击”为原则,同时做好撤退与调仓准备,重仓者降低仓位,尤其对获利丰厚股可落袋为安;轻仓者可逢低关注滞涨绩优股的补涨机会,但立足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