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计划、日本雁行模式与中国式“撒钱”

2014-11-21 10:31:12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仰 炬

  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停止撒钱,但最近中国开始撒钱了!

  一、中国式“撒钱”

  由中国倡导发起设立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启动资金1000亿美元)、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法定资金1000亿美元)、丝路基金(启动资金400亿美元)等最近密集落地。其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提供500亿美元资金,丝路基金中国出资400亿美元。11月11日亚太经合(APEC)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习近平主席在北京怀柔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宣布中方捐款1000万美元,用于支持亚太经合组织机制和能力建设,开展各领域务实合作。

  类似于此次支持APEC组织建设的捐款,李克强总理在东亚峰会上宣布中方将在去年基础上再向东盟提供5000万元人民币无偿援助,以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另外,为了帮助东盟诸国遏制地区贫困,中国还承诺向较不发达国家提供价值30亿人民币(约4.8亿美元)的援助物资。与此同时,李克强还宣布中国政府决定向东南亚国家提供逾200亿美元贷款,以支持该地区互联互通建设。

  于是乎,关于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被媒体疯狂炒作,将中国比拟成二战后的美国,成为大家最近热议的话题。说到,“马歇尔计划”,有必要一并提一下当年日本雁行模式。

  二、马歇尔计划与日本雁行模式

  “马歇尔计划”正式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通过大量输出过剩产能,再造欧洲,将美国经济带入了十多年的繁荣,并彻底强化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盟主地位。同时,在美国的主导下,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而“雁行模式”的提法起源于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论”。在这一理论模式中,赤松要认为,日本的产业发展实际上经历了进口、进口替代、出口、重新进口四个阶段,因为这四个阶段呈倒"V"型,在图表上酷似依次展飞的大雁故此得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日本学者引用赤松要“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论”,将战后东亚地区国际分工体系和经济发展过程也喻为一种 “雁行模式”。东亚传统“雁行模式”的基本内涵是:率先实现工业化的日本依次把成熟的、具有潜在比较劣势的产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后者又将其成熟的产业依次转移到东盟诸国(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也开始参与东亚国际分工体系,勾勒出一幅以日本为“领头雁”的东亚经济发展的雁行图景,在他们之间形成了技术密集与高附加值产业-资本技术密集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阶梯式产业分工体系。

  三、中国式“撒钱”与“马歇尔计划”及日本雁行模式区别

  1、 一个主导与互利共赢

  “马歇尔计划”和当年日本雁行模式分别是以美国和日本为核心主导的区域合作计划,在其各自计划中只有一个主导,其余都处于接受与附属地位。而此次中国式“撒钱”则秉承中国一贯的互利共赢的战略思想。

  2、 运作方式不同

  “马歇尔计划”和当年日本雁行模式出资国分别是美国和日本单独出资或输出产能。其他国家则作为接受援助和接受贷款的一方。而此次中国式“撒钱”则是中国和多个国家和地区一起发起设立基础设施银行和基金为平台,共同出资展开商业化运作,促进中国同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帮助中国企业和资本走出去。

  3、 涉及区域不同

  “马歇尔计划”和当年日本雁行模式分别针对欧洲和亚洲。但此次我国的“撒钱”中,金砖国家是以五个金砖国家为基础设立,亚投行则是覆盖亚洲地区的,而丝路基金更多涵盖中亚国家地区,海上丝绸之路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则更多。

  4、 运作机制和效果不同

  “马歇尔计划”和日本雁行模式由于分别有美国和日本主导,其他国家基本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在推行和执行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尤其“马歇尔计划”最终使得美国输出过剩产能、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为当时最大的受益者。而此次我国“撒钱”,由于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协调,运作机制更加复杂。

  5、 结果不同

  客观的说,“马歇尔计划”和日本雁行模式分别培育了美国和日本未来的竞争对手:欧盟和亚洲四小龙及中国。日本“雁行模式”最后瓦解即是因为其存在的基础——亚洲各国产业梯度差逐步弥合,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雷同性和竞争性,客观上造成了“雁行模式”的逐渐式微。作为雁头的日本出现产业空洞化及创新乏力。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革命浪潮的背景下,东亚各国和地区特别是亚洲四小龙逐步进行摆脱逐级跟进的传统模式障碍,成功跳跃式的进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

  所谓“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愿景是:中国利用积累的外汇储备,承担相应风险,作为拉动区域合作与增长的资本金,通过资本输出带动产能和资金输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那么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结果会如何呢?

  四、三大挑战

  1、 竞争还是互补?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产业互补性较强。中亚诸国资源丰富,但工业不发达。而我国总体资源缺乏,制造业相对发达,互补性较强。中国同金砖五国、东盟同属发展中国家,产业具有较强的同质化,竞争性大于合作性,要实现产业输出,形成中国与东南亚、中亚以及非洲和拉美国家之间的产业互补,关键在于实现中国的产业升级。目前,中国在高铁、核能、军工等少数领域取得了相对的世界领先地位,更多更广泛全面的产业升级任重而道远。因此,在目前格局下,如此大规模的海外布局可行性如何?

  2、 理想还是幻想?

  此次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面对的主要是新兴市场地区,有的甚至是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普遍存在商业法律体系不够完备、内部贫富差距比较大,甚至有比较严重的政治不稳定可能。有鉴于此,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的管理成本和政治成本就需要慎重全面的考虑。此其一。

  其二,目前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合作的国家和地区是否有真实而确定的人口及需求以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的回笼和合理的回报。有些国家和地区并不需要大规模的基建,把“鬼城”造到国外去,一样属于黑色幽默!理想还是幻想可能是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结局。

  3、 人才?

  相比当年“马歇尔计划”和日本雁行模式,当时的美国和日本都处于产业链顶端,并在对应区域处于绝对强势和主导地位,对外输出产业可谓顺势而为。冷静分析,目前我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总体而言在资金、技术、产业、人才,尤其是在自身产业升级及跨国运作方面人才极度匮乏,如此宏大的规划和布局,是否能贯彻落实并实现资金良性循环就极其关键。

  五、结语

  在当前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推出一系列的国际区域合作大手笔固然气势非凡、影响巨大,但鉴于国内地方债和经济转型压力,此时大规模的“撒钱”是否有战线过长、急躁冒进、一厢情愿、好大喜功之嫌?

  (作者: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大宗商品研究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