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力资金牛市脸谱:险资“主动踏空、被动浮盈”

2014-12-05 08:23:4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保险资金“主动踏空、被动浮盈”】

  保险系

  □内部会议一个接着一个开,面对如此疯狂行情,正在商讨下一步具体怎么办

  □近半以上大型险企向记者表达了不会追涨的坚定态度

  □险企“黑马”偏重于“资产驱动负债”战略,故而在投资上往往积极主动甚至不乏冒进与激进

  ⊙记者 黄蕾 卢晓平 ○编辑 颜剑

  疾驰而至的牛市,让保险公司始料未及。

  12月4日,整整一个下午,所有与记者相熟的保险资管负责人的手机,均处于无人接听状态。直至夜深时,一家保险资管公司老总才回电记者。“内部会议一个接着一个开,面对如此疯狂行情,我们正在商讨下一步具体怎么办。”

  波澜不惊的口吻,并不能掩饰保险机构在此轮行情中的复杂心情。作为手握万亿资金的“大户”,他们却被戏谑为这次数百点大行情中的最大“踏空”者。

  不过,这样下定论过于草率。从上证报记者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用“主动踏空、被动浮盈”来形容保险资金当下的投资状态,似乎更为贴切。

  由于船大难掉头的特性及临近年底这个时点,多数大型保险机构为保证全年绝对收益而并未“主动”加仓,相反还有险企选择了落袋为安。但庆幸因年初以来重仓并坚守银行股,使其权益仓位及市值“被动”抬高,预计已有百亿投资浮盈。

  行情已疯狂至此,追还是不追,保险机构分歧尽显。

  仓位基本没动:保险机构又慢一拍

  仅仅数月之隔,多数保险机构曾一度引以为豪的“低仓位”战略,转眼竟成为这轮牛市中的失策之举。

  上证报记者昨日从权威渠道了解到的内部数据显示,相较于今年10月末的权益仓位平均水平(10.14%),整个保险行业目前的权益仓位情况变动不大,仅微增了一个百分点左右。

  显然,保险资金在这轮牛市行情中未有明显的大动作。一位保险资管业人士向记者证实,“和主流同业交流下来发现,大家的仓位基本上还是在10%左右附近。在这轮行情中,估计大部分大型险企都‘主动’踏空了。”

  通常而言,临近年底时,恰是保险机构“收山”之际。和公募基金等投资机构追求相对收益所不同,保险资金的投资诉求更倾斜于绝对收益。这也导致了市场衡量保险机构这一年来投资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就是是否战胜基准,是否达到年初设定的目标。如果不考虑一些“粉饰报表”的动机,保险机构通常会选择在年底落袋为安。

  但这只是其中一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船大难掉头。有保险机构投资人士私下告诉记者,和基金账户制的投资模式所不同,保险机构是统一账户、专户制管理,资金性质更偏长期。“保险机构的投资决策流程相对较长,往往公司上下达成共识后,才会调整资产配置,投资经理手中的选择权远不如基金经理,这也导致保险机构在投资操作上往往比其他机构投资者慢一拍。”

  庆幸押对银行股:被动浮盈或超百亿

  虽然没有主动参与这波行情,但较之“满仓踏空者”,保险机构显然幸运得多。

  因年初以来重仓银行股,大型保险机构的权益仓位及市值被动上升,投资浮亏转眼变浮盈。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被列入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的保险资金,共持有逾400亿股银行股。包括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和安邦保险等都大量持有四大行及招商、民生等商业银行的股票。

  假设这些保险机构10月份以来对银行股未做大的调仓,那么,此轮行情至少可为保险公司带来逾百亿浮盈。

  事实上,据记者采访了解,大部分保险公司在银行股上选择了坚守。中国平安首席投资官陈德贤今年早前在接受上证报专访时坦言,超配银行股背后的逻辑在于,银行股满足分红稳定、信用评估稳定、盈利增长稳定、有一定流动性等四个条件,对保险资金的长期投资特性来说是优质品种。

  如在已持有大量民生银行股票的基础上,金融业“新贵”安邦保险在11月再度购入民生银行近350万股,交易的价格区间为7.13元至7.34元,而民生银行最新股价为8.99元/股,涨幅已超20%。截至11月28日,安邦保险集团及旗下子公司持有民生银行A股共计17.2亿股。

  另据知情人士向上证报透露,就在两周前宣布降息之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在保险行业素以投资能力见长的泰康人寿,便开始大量加仓银行股。不到一个月时间里,泰康人寿的权益仓位就从不足10%迅速提升至13%。“在大型保险机构中,泰康人寿目前的权益仓位最高。”

  但除泰康和安邦加仓银行股迹象明显外,据记者了解,其余大型险企基本上都处于被动观望,甚至还有险企不久前选择了减仓、落袋为安,眼下正因决策失误而懊恼不已。

  追还是不追:险企尽显分歧

  既然仓位还在低位,那么,在几近疯狂而躁动的市场情绪感染下,下一步保险机构到底追还是不追?

  “由于决策流程慢,保险机构素有追涨杀跌的习惯。”一位保险投资界人士回忆说,以上一波大牛市为例,2007年3月末,整个保险行业的权益投资占比为18.3%;同年6月末,升至19.47%;10月末,继续上升到26%。

  那么,历史上疯狂追涨的这一幕,会不会再度上演。关于这一点,保险机构之间分歧尽显。

  在昨日面向分析师的策略会上,之前仓位一直处于行业较低位的新华保险,有了正式表态。其相关负责人称,“长期来看,在改革红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驱动下,我们应该站在了牛市起点。目前在中国版量化宽松政策刺激下,股票市场蕴含着向上的动力。但当前股市上涨与实体经济、企业利润背离,与政策同步。因此,为应对风险,在宏观经济形势呈明确向好转向前,我们总体上采取审慎思路,将寻找确定性投资贯穿资产配置管理的全过程,重点防范尾部风险冲击。”

  近半以上大型险企向记者表达了不会追涨的坚定态度。“如今,保险资金所处的投资环境,与2007年相比已不能同日而语。当时,投资渠道非常有限,除银行存款、国债等品种外,只有投向股市。但现在投资渠道全面放开,收益率相对较高的品种不在少数,没必要冒风险去追涨。”

  不过,亦有例外者。激进派代表安邦保险近日再度举牌金融街,截至12月3日,安邦保险及其子公司合计持有金融街股权已超15%。有别于传统的大型险企,以安邦为代表的一批险企“黑马”偏重于“资产驱动负债”战略,故而在投资上往往积极主动甚至不乏冒进与激进。

  此外,投资决策较为灵活的中小型险企可能会加入追涨行列。一家规模较小的保险机构投资人士透露,其正考虑将新流入的保费收入投入到股市,但基于银证保等金融板块涨幅已在50%以上,他们目前瞄准的是指数基金及地产板块。

  【银行理财资金受迫急求“曲线”入市】

  银行系

  □储户已经瞧不上理财产品5%左右的年化收益

  □如果照着这个行情涨下去,大叔大妈们估计会按捺不住,对银行存款会有影响

  □目前发行最多的是挂钩股指的结构性理财产品

  □近期申请信用贷款的客户激增,贷款理由写的是“消费”,但据跟踪,很多贷款资金都投向了股市

  ⊙记者 金苹苹 张苧月 高翔 时娜 ○编辑 于勇 颜剑

  A股正以不断上涨挑战投资者的想象力。而在这一轮波澜壮阔的行情背后,财富效应使得各类资金对于股市趋之若鹜,各家银行的理财资金正通过各种渠道进入A股市场。

  储户瞧不起5%的银行理财产品

  上证指数连续翻红,成交量不断创出天量新高,毋庸置疑,投资者的热情被彻底点燃。相比起高人气的股市,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略显平淡。银行理财经理大呼银行理财产品不好卖,储户已经瞧不上5%左右的年化收益。

  晚上6点15分,证券公司营业部客户经理小何还在感叹:“今天开户的人太多,系统瘫痪了,目前通道还堵着,总部客服人员根本不够用。而已经开户的客户却在抱怨,理财产品中的资金还未到期,看着节节上涨的行情只能干着急。”

  “最近一个月,前来银行咨询的储户多为瞄准二级市场,偏股型基金比银行理财产品受欢迎多了。就拿上个月来说,我在销售银行理财产品方面的工资绩效大幅下降。就连我之前服务的客户,近日都纷纷提出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后,不再续购的要求。”中信银行一位高级客户经理向上证报记者表示。

  据该客户经理介绍,选择不再续购的理财客户称会将资金放入股市,以博取股市的高收益。“一些老客户告诉我,他们已经等不及了。哪怕闭着眼睛买了例如银行类的大盘股,也比放在银行里开心。”该客户经理称。

  小刘也是某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理财师,她坦言,和以往专职“叫卖”本行理财产品不同,随着股市的不断升温,她目前的营销重点已经彻底转到了股票基金的销售上。“现在的银行理财产品很难卖。”小刘对于目前的情况直言不讳,“看到指数不断上涨,客户肯定也都想从中赚钱,所以最近股票基金卖得不错。”

  和小刘有同感的还有交通银行的理财师李吉。在他看来,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大部分在4.8%-5.1%之间浮动,“面对金融板块等个股动辄涨停的情况,银行理财产品对于客户的吸引力确实在下降。”

  李吉告诉记者,A股近乎“疯狂”地上涨,让客户入市的热情也随之高涨。虽然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但是李吉直观地感受到,目前的行情下入市的资金正在不断增多。“就我们行的第三方托管账户资金来看,每天都有很多客户将存款转成入市资金,净流入情况非常明显。”

  与此同时,李吉介绍称新基金在银行的发行也受到了追捧。“目前一只募集规模在20-30亿的新基金,仅仅在一个银行的发行额度就是5-6个亿,而在今年年初,这一数据只能达到1亿。”

  银行很焦虑

  某国有大行一家二级支行的行长对上证报记者表示:“这几天即使提高了理财产品的收益,还是卖不动。”

  根据普益财富监测到的数据,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由前期的5.25%小幅上涨至目前的5.28%。与股市走好前相比,发行数量并无太大变化。

  一家城商行的支行行长表示:“我们网点的客户还是以老年人为主。股市走好,对我们的存款和理财产品已经有了部分影响,但还不是特别明显。但如果照着这个行情涨下去,大叔大妈们估计会按捺不住,对我们的存款就会有影响了。”

  一家国有银行地方分行的经济师对记者表示:“从存款情况看,个人储蓄存款已经不增长了,对公存款也在往下走。从我们市的情况看,四大行里只有一家对公存款还在正增长,其余三家都在下降,有一家银行相比年初的缺口还挺大。这些存款不能全部到国外去,我的判断是有一部分进入了股市。”

  总部在深圳的一家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近期申请信用贷款的客户激增,虽然贷款理由写的是“消费”,但据其跟踪,很多贷款资金都投向了股市。“相比融资融券,我们的信用贷款不需要任何抵押,门槛低,由于近期股市行情好,即使资金使用成本高达17、18%,客户贷款热情仍然高涨。”

  据了解,10月、11月建行广东分行的证券保证金账户净流入额较之前环比倍增。“9月份以前,我们行广东全省的证券保证金每个月净流入额不到20亿,近两个月净流入均超过50亿。”有建行相关人士表示。

  变相入市

  事实上,尽管市场对于体量庞大的银行理财资金觊觎已久,但是由于银监会规定,银行理财资金不得投资于境内二级市场公开交易的股票或其他相关的证券投资基金。相对保守的银行在此前股市行情不好的时候,也都宣称以稳健投资为主,并不愿意涉足股市。

  然而,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节节攀升的股指不仅让银行的客户们坐不住了,连银行也在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方式间接地把理财资金投入股市。

  “目前股市涨得那么好,我们银行也在考虑设计发行相关产品,以便投资者分享牛市收益。”某股份制银行产品设计经理告诉上证报记者。该人士表示,目前银行发行最多的是挂钩股指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比如那些挂钩沪深300指数的结构性产品,便是银行理财资金偏好的投资方式之一。”

  此外,另一部分银行还通过向券商提供融资资金的方式,使得理财资金间接入市分享相关收益。

  某银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这种业务模式中,银行通过发行银行理财产品而募集到的资金,与券商的融资融券收益权相对接,相当于银行理财产品作为债权人,持有融资业务的债权收益权,而券商在获得资金开展融资业务后,固定在一定期限内向银行支付回购溢价。“因为有券商的信用在里面,因此银行比较喜欢这一业务模式,现在有很多银行都在开展这一业务。”

  而在本轮行情中,融资资金一直被认为是重要推动力量之一,银行通过该业务相当于为A股间接输送了不少“弹药”。

  此外,还有媒体报道称,有银行正开始推广此前被“雪藏”的“伞形结构信托”等产品入市。此前,这类产品在市场向好的时候也曾面向银行的高净值客户发售。据悉,“伞形结构信托”是指由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发行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按照约定分层比例,由银行发行理财产品认购信托计划优先级受益权,获取优先固定收益;其他客户认购劣后受益权,然后根据证券投资信托的投资表现,剔除各项支出后,获取剩余部分收益。

  【超九成主动管理型基金近期跑输大盘】

  基金

  □10月底以来的行情,从主动型管理基金表现看,跑赢大盘的仅有5%

  □被动管理型基金表现抢眼,有三成跑赢大盘,超20只杠杆基金涨幅超过40%

  □有机构表示要重新思考市场逻辑

  ⊙记者 赵明超 ○编辑 于勇

  从10月底启动的大盘蓝筹飙涨行情,在不足40天时间内,上证综指暴涨26.59%。统计数据显示,在这波疯狂拉升行情中,公募基金大幅跑输上证指数,从主动型管理基金表现看,跑赢大盘的仅有5%。与此相对应的是,部分被动管理型基金的表现抢眼,有三成跑赢大盘,超20只杠杆基金涨幅超过40%。

  从公募基金的表现看,超九成主动管理型基金跑输大盘。Wind资讯统计显示,以截至12月3日的涨幅计算,大盘上涨了21.35%。在581只可统计的主动管理基金中,仅有31只跑赢上证指数。

  从涨幅较高的基金看,基本是重仓了金融地产板块,其中涨幅最高的是工银瑞信金融地产,期间涨幅为34%;交银主题优选上涨33.5%;海富通国策导向上涨33.4%。汇丰晋信大盘、汇丰晋信龙腾、金元惠理核心动力等涨幅均超过29%。

  而在业绩较差的基金中,主要是医药主题基金和重仓新兴产业的主题基金。在上述统计期间,共有9只偏股基金下跌,包括5只医药主题基金,跌幅最多的融通医疗保健行业基金,期间下跌1.98%,与同期的医药板块疲弱表现相比基本一致。

  除了医药基金表现疲软以外,最近两年表现良好的新兴产业主题基金,最近一个多月来遭遇滑铁卢,在同期涨幅低于10%的268只基金中,大部分属于新兴产业主题基金,其中包括年内的业绩冠军中邮战略新兴产业基金,该基金期间增长7.35%,不仅跑输大盘指数,也跑输了同期创业板指数两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一段时间,杠杆基金的表现可谓惊艳,尤其是对应蓝筹的杠杆基金,有25只分级基金期间涨幅超过40%。数据显示,申万菱信证券B基金期间涨幅高达134%,申万进取涨幅也超过100%,鹏华非银行B也接近100%。如果算上12月4日的涨停,期间涨幅还会更大。

  业内人士分析,在大盘飙涨的行情中,投资者很难战胜市场,作为专业投资管理人的基金经理也不例外,在此次市场风格转换极为“粗暴”的情况下,基金经理几乎没有时间调仓换股,此前业绩表现不错的新兴产业主题基金表现不佳也在情理之中。

  在某基金公司从业人员看来,如果从近期基金的表现看,大部分基金确实跑输了大盘,但是从长期来看,尤其是最近两年的整体表现看,公募基金的表现依然可圈可点,也给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基金投资不能看短期业绩,关键是要看长期稳定的回报,最近飙涨的股市,很多投资者不也是赚了指数不赚钱吗?满仓踏空的也不少见。”

  沪上某基金研究人员表示,此次大盘飙升行情中,最大的亮点在于杠杆基金的绝佳表现,持续不断的涨停潮,让杠杆基金迅速深入人心,“不玩杠杆基金,出门儿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做投资。”巨大的赚钱效应,让普通投资者也纷纷参与其中,火爆异常的市场带来成交量的激增,没有尾随佣金的杠杆基金,也给基金公司开发新产品带来了动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蓝筹的疯狂上攻,让不少基金经理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尽管从长远看依然是新兴产业行情,但是短期内低估值更受市场热捧,有基金表示要重新思考市场逻辑,例如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部分国有企业的效率会得到明显提升,而反腐败力度的加大、国企限薪令等政策的实施,也会让财务状况随之得到改善,对基金经理的吸引力会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