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远征:大宗商品人民币定价是人民币国际化重要路径

2014-12-30 13:44:47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阮晓琴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阮晓琴)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在上周末结束的“2014‘SAIF-银天下’年度金融高峰论坛”上论及“大宗商品走势与人民币国际化”时表示,人民币国际化不能靠离岸市场发展,要靠在岸市场发展。中国作为大宗商品最重要的国家之一, 如果大宗商品能用人民币进行交易和结算,上海就变成人民币国际化的中心。这就是原油期货实行人民币定价的背后逻辑。

  新常态意味着什么

  2008年金融危机前,全球经济是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现在,全球经济正面临去杠杆化过程,这导致经济低迷,主要大宗商品全线下跌。下跌很重要原因是国际需求下降,金融机构在去杠杆化。

  现在,美国经济在向好,美元指数在持续走高。由于美元走高,大宗商品价格都出现了一些变化。从明年来看,如果说美元还继续走高,资金流向出现变化,很可能导致新的风险。 明年美国退出量化宽松,也就是说停止购买国债,什么时候加息是非常关键的。

  曹远征认为,明年经济很低迷,导致需求不足,大宗商品价格走低,这就是新常态。金融风险会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俄罗斯的危机就是一个证明。石油价格每桶跌到60几美元,俄罗斯的困难日益加重,卢布暴跌。

  大宗商品用美元定价,美元稳定性严重影响大宗商品稳定性。换言之美国是个锚,美元不稳,能换个锚吗?

  人民币国际化路径是什么

  人民币国际化缘起于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时。那时,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亚洲地区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但亚洲贸易定价货币都是用美元。美元出问题,带来了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这叫货币错配。

  亚洲是经济发展最快地区,发展中所需资本大部分是短期资本,短期资本流动性大,亚洲金融危机就是由于资金流出的本币对外币大幅贬值引起的,把短期资本变成长期资本非常重要。这就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亚洲债券市场形成的背景,把它变成长期资本波动。这叫期限错配。

  第三是结构错配,亚洲是储蓄率比较高的地区,但是亚洲的基础设施和金融机构能力、金融市场能力相对比较薄弱。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要试图改革这样的错配,最合理的办法就是本地货币国际化。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以国际需求为推动的。随着一路一带发展,大量的基础设施在亚洲兴建,大量投资流向到亚洲地区,自然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契机。

  “一带一路”下的大宗商品

  到目前为止,人民币是全球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贸易货币,支付比重来说也在不断提高,现在是全球第七位,其中50多个国家跟中国的来往,人民币支付已经超过了10%,而现在人民币在161个国家使用。有些国家的增长速度非常之快,比如说德国从今年4月到今年10月增长了151%,加拿大增长346%,马来西亚增长了46%。

  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模式,就是人民币离岸市场清算。

  人民币下一步会带来什么样的契机和什么样的挑战?有两方式,上海方式和港澳方式。2010年10月开始到2014年10月末,在人民币国际支付的市场份额中,中国大陆从29%下降到3%,中国香港从68%上升到70%,其他地区从3%上升至27%。为什么?人民币是中国的主权货币,为什么上海的人民币国际化使用程度远远低于其他?这个就是上海自贸区设立的背景,人民币不能靠离岸市场发展,要靠在岸市场发展。上海自贸区就是这样一个桥梁,它使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人民币国际化两个方向:第一,资本项目可兑换,在IMF的项目中,有43个项目,就中国而言,大部分科目已经开放,目前具有实质性的项目是三个。目前可以看到,如果外商以人民币投资,其审批条件宽于外币,与此同时,2011年后鼓励中国企业以人民币对外投资的形式走出去。第二,中国居民不能自由对外以外币负债,但可以人民币负债。这包括中国企业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就是点心债,也包括跨境贷款。

  中国资本市场在保持对外币QFII的管理下,鼓励外资以人民币QFII的形式投资,同时对外资三类机构开放人民币的债券市场。自贸区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FT,如果说一切条件顺利,不出意外的话,肯定在2020年以前中国人民币可以实现资本项下可兑换。

  上海应该发展国际金融市场,核心品种是固定收益、衍生品。固定收益上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大宗商品,中国是大宗商品最重要的国家之一,能不能大宗商品人民币定价?比如说原油期货,如果能用人民币进行交易和结算,上海就变成人民币国际化的中心。

  在“一带一路”新的形势下,中国富裕产能向全球进行输出。这种输出创造了新的金融安排,带来了新的需求和挑战,应对这个挑战就变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