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留住曹德旺们 先要打造好“软环境”

2016-12-22 07:27:49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

  这次中国老板曹德旺把工厂开到了地球另一端的美国,再度引发一片惊叹之声。

  最开始的公众舆论,是讨论曹德旺被高税收逼到了美国。曹德旺自己都出来澄清,他不是跑到美国的,而是积累考察了20年,才实现了在美国的工厂投产。不是被逼走的,可以看做是福耀玻璃的一次质的飞跃——终于具备在美国开厂的生存能力。

  其实不用算,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肯定是比美国低的。中国内地的很多城市土地成本并不高,而且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吸引企业,招商引资方面也是拿出“真金白银”,通过土地、税收、补贴等等多种方式,对企业提供呵护。人工成本自然不必说了,就算是企业感觉税负高,但是综合算下来,大部分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不会超过美国。

  事实上,企业选择美国开厂,是处于反倾销政策的考量。因为中国商品依然以价格低廉取胜。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中国仍是制造业大国,对西方制造业构成威胁。但多年来,中国“制造业强国”的地位非但没有实现,反而因为自身的发展带来生产成本的上涨,优势减弱。很多优质企业由于成本的考量,转移到东南亚,这冲击了中国的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如不采取行动,“Made in China”的标签很可能被其他国家所取代。

  回看中国是如何取得制造业大国地位的,正是靠着改革开放的招商引资,加上抓住了世界产业转移的大好机会,实现了30年的飞速发展。不得不说,这个奇迹的创造,有着强烈的时代因素。但世易时移,全球的制造业格局正在发生新的变化。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政府对制造业的态度上,透露出强化其“制造业强国”的地位的种种信号。这意味着中国的制造业也应随着世界的趋势,明确自己的定位,继续强化自身的优势,才能应对来自世界的挑战。

  以往的招商引资思路,更多地聚焦在为企业提供土地或者补贴等方式,但是如今,企业对生存的“软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当地政府是否提供了足够公平、规范的营商环境,是否对企业在国际化接轨上有所帮助,是否做好了知识产权保护等等。这些“软环境”的塑造,其目标不应只定位于企业能否生存,更应定位为让企业生存得更好。通过打造良好的企业环境,才能促进企业更好地发挥积极主动性,具备更强的竞争力,有更多的机会“练好内功”,从而有机会“走出去”,迎接来自世界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