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浙8家中小行三季度财务数据透视:资产减值大幅增长 金融投资类资产“虚胖”

2019-11-04 07:56: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刘筱攸 记者 张艳芬

  身处民营经济、小微企业重镇,广东和浙江两地的中小银行相比全国性银行更能勾勒出当地经济“晴雨”。

  上证报获取并汇总来自粤浙两地8家中小银行的三季度财务数据,发现两地多家中小行在今年大幅上调了资产减值损失,或是因为企业信用风险加大、启用新的金融会计准则、不良认定趋严等因素的叠加作用。另外,广东地区中小行金融投资类资产占比仍处于高位,“脱虚向实”仍需持续发力。

  5家银行资产减值损失大增

  8家银行中(均为集团口径),除温州银行未披露相关数据,两家银行一家减值损失下降、一家转回为利润,其余5家银行——深圳农商行、东莞农商行、华兴银行、台州银行、泰隆银行的资产减值损失均大幅上涨。

  身处浙江的泰隆银行,在三季度末资产减值损失为7.52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9亿元大幅增长92.8%。多家银行的资产减值损失自去年9月末以来出现了飙升情况,且涨幅较大,多在九成以上。

  此外,浙江台州银行和广东华兴银行,资产减值损失分别在四成左右,其中台州银行同比增长39.63%,华兴银行增长45.74%。

  上述银行均处经济发达地区,民营经济众多、小微企业活跃。至于减值损失加大的原因,多位分析师认为:一是主动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在业绩尚好时加大计提拨备,抵御未来可能出现的资产恶化情况,平滑业绩波动;二是各地监管部门对不良认定趋严,将逾期90天以上全纳入不良,使得资产减值损失飙升;三是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扩大了其他金融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中山农商行和佛山农商行两家银行却逆势下调了资产减值损失。其中,佛山农商行的资产减值损失由2018年三季度末的6.55亿元,骤降至今年三季度末的负2941.66万元。

  “负数的意思就是转回为利润。这个可以理解,比如核销的贷款又收回来了。但是这种情况还是相当罕见,因为就算收回贷款或计提回拨,减值损失应该只是减少,很难为负。”一名农商行高管告诉记者。

  另外一名分析师说,资产减值损失期末为负数的情况,一般是由于前期计提多了。“资产减值损失是损益科目,期末是要转为本年利润的。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一般来说不得转回。但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确认减值损失后,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价值已恢复,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记入当期损益。”

  扩表仍依赖金融市场业务

  依靠投资类资产驱动资产规模扩张,是近年来区域中小银行普遍做法,也是其利润来源的主要方式之一,不少以城商行金融投资类资产与贷款类资产几乎平分秋色。

  观察广东、浙江两地具有代表性的区域银行可以发现,其金融投资类资产仍然“虚胖”,占比仍较高,不弱于贷款资产占比,这就造成其资产规模和利润来源高度依赖金融投资业务。

  记者统计这几家银行披露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买入返售”“应收款项类投资”等金融投资类资产数据发现,虽然整体金融资产占比有所微缩,但个别银行截至三季度末的金融资产占比仍有所提升。

  样本中选取的5家广东地区银行中,深圳农商行、东莞农商行、广东华兴银行、中山农商行这4家农商行截至今年9月末的金融投资类资产占据总资产的比重并不低,仍在30%至50%区间。

  东莞农商行的金融投资类资产占比甚至超过了贷款类资产,9月末高达43.58%;另外,深圳农商行、中山农商行截至9月末的金融投资类资产占比分别为34.23%、33.87%,同比较年初均略有上升。

  “脱虚向实”是监管趋严下当地区域银行应该发力的方向。佛山农商行资产结构调整较为积极,金融投资类资产占比由年初的26.17%,已大幅下降至11.60%。

  与广东地区不同,浙江地区两家小微特色城商行明显资产结构较为健康。泰隆银行和台州银行的金融投资类资产占比均在二成左右,而贷款类资产的占比在六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