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锚”之变:对银行经营逻辑的一次重塑

2019-12-27 07:46:5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黄紫豪 记者 张艳芬

  历经26年变革,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在今年迈出标志性的一步。2019年8月20日,新机制下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称LPR)实现了MLF与贷款利率挂钩。

  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强调,要做好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各项工作,报价行要健全报价机制,确保报价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各金融机构要抓紧推动LPR运用,尽快实现新发放贷款主要参考LPR定价,坚决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推动贷款实际利率进一步下降。

  贷款定价机制的转变意味着,国内商业银行要从依赖基准利率转而锚定根据市场利率变动的浮动利率。而换“锚”之变,对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管理提出更高要求,进而对其经营逻辑进行重塑。

  凿渠引“活水”

  量变到质变有一个过程。

  一般来说,跨季、跨年是市场资金最紧张的时节。而临近2019年末,银行间市场隔夜资金利率跌破1%,步入“0时代”。实际上,这一宽松趋势发力自2018年下半年,这与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目标密切相关。

  但长期以来,一个老大难问题一直悬而未决:无论宽信用的货币政策如何发力,流动性仍然堆积在银行体系,难以顺畅地传导至实体经济。如果利率市场化不成熟,理想的常规货币传导途径就会层层“阻塞”,即政策利率到货币市场利率的传导相对畅通,但货币市场利率传导至存款利率以及信贷利率的效果则并不显著。

  货币政策利率与贷款利率的“双轨制”,造成的结果是:一边是源头“放水”、“大河”水满,货币市场资金利率处于低位;一边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小河”却仍然灌溉不足,实体经济融资利率仍远高于资金利率。

  如何将贷款利率向货币市场利率靠拢,降低实际利率水平?这一问题在今年被推到前台。

  答案是通过每月1次的LPR报价,畅通政策利率至信贷利率的传导路径。央行明确指出,提高LPR的市场化程度,发挥好LPR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LPR定价机制的改革,使其成为连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贷款利率的桥梁,建立了“货币政策工具利率—LPR—贷款利率”的新传导路径。短期看,央行借助新“渠道”可通过MLF下行带动贷款利率下行,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而长期看,即将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终于在2019年向前一跃。

  银行换“锚”忙

  央行此前为扩大LPR运用覆盖面,推出了“358”的进度表。具体而言,截至2019年三季末,全国性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发放贷款中,应用LPR作为定价基准的比例不少于30%;截至2019年四季末,上述占比要不少于50%;截至2020年3月末,上述占比不少于80%。

  从贷款基准利率切换到LPR新机制,考验着各大银行核心系统重新搭建。目前,LPR新机制已经实施了5个月,各家银行系统切换和合同修订的过渡情况如何?

  一家股份行人士表示,目前该行所以新申报的贷款必须用LPR加点的形式表示,存量贷款进行续授信的,也需要全部转为LPR加点定价,贷款合同全部采用新的LPR版本。

  实际上,不少主流银行的贷款定价机制早已做好准备,并在此次LPR实施之初就进入新轨道,试点利率衍生品交易。例如兴业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上海银行以及部分券商于央行公告LPR新机制的第一个交易日之后,相继完成了首批LPR的利率衍生品成交。

  与原有的LPR相比,LPR新机制在报价方式、品种期限、参考范围、报价频率等方面均有较明显改革,而应对这个利率市场化的小步变革,中小银行面临自身业务调整的挑战性更大。

  不少市场观点认为,LPR的报价机制会加速银行业进一步分化。短期看,LPR大概率会引导增量信贷利率下行,但中小银行在负债成本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明年银行业的息差空间或进一步受到冲击。

  实际上,不同银行在推行LPR定价方面的灵敏度并不同。一家区域性银行公司的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按照行业惯例,大多数1年期贷款是固定利率,也就是倒推出LPR加点的点数。只有中长期贷款即浮动利率贷款才会受到LPR波动的影响。大行一般来说存量中长期贷款多,LPR影响会反应滞后;中小行会更快地面临重定价周期。”

  采访中,另一位股份制银行财务官告诉记者,未来或将呈现“优者更加突出”的态势。“银行样本已经全面覆盖,报价行从10家扩展到18家,新增加了城商行、农商行、外资行和民营银行,所以报价也大致反映全市场最优的借款客户的贷款利率平均水平,由于是信贷定价的参考标的,会更吸引优质客户。”

  银行亟需练好“内功”

  LPR机制改革为贷款利率定价提供新的市场化定价基准,为融资交易带来新的经营逻辑,不仅涉及银行前、中、后台各部门的调整协调,还尤其考验着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对银行内部的贷款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微观看,其中最核心的工具是银行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体系。银行内部是否完善形成以LPR为基准的FTP,将最终影响市场利率传导到贷款利率的效果。而目前很多银行FTP定价机制、考核机制尚不成熟。

  国信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剑认为,FTP系统是利率传导中不可跳过的关键环节。让LPR更加锚定市场利率,其本质是让这些报价行的FTP体系,更加锚定市场利率。

  目前,商业银行内部定价机制呈现独立性。其中,资产负债部借入的是央行的中期资金,而金融市场部则主要借入央行提供的短期资金。在这样的“二元定价”机制下,银行内部采用的FTP价格收益曲线也是“双轨制”。

  恒大研究院院长任泽平认为,在当前部分中小银行内部“从负债到资产”的FTP定价机制仍不成熟的背景下,通过18家银行针对优质客户的定价结果,为暂时不具备定价能力的中小银行提供贷款定价参考依据,实现对于整体贷款利率的传导;另外还会倒逼资金成本定价方式更加市场化。

  从近半年整体看,LPR改革效果已经逐步显现,不仅市场利率向贷款利率的传导效率有所提高,同时利率互换、浮息债等与LPR相挂钩的金融产品也不断涌现。而在目前利率市场化的最后阶段,LPR改革或许只是“两轨并一轨”的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