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题长三角一体化 历史名城宣城有方略——宣城市市长孔晓宏访谈录

2020-09-18 07:58:4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汤翠玲 宋薇萍

  走过2000年历史的宣城,有着文房四宝之乡、江南通都大邑等多个名片,文化底蕴深厚。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大潮中,宣城产业集群集聚,块状经济逐步形成。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宣城搭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快速列车,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地处皖东南,宣城是安徽省唯一一个与苏浙接壤的城市。早在2001年撤地设市之初,宣城就开全省之先河,作出“融入苏浙沪经济圈”的决定。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宣城由“圈外”变成“群内”,由“边缘”变成“前沿”,由“成员”变成“中心”,在长三角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前不久,宣城市市长孔晓宏接受了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对宣城发展方略进行全面解读。

  上海证券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已发布近一年,宣城市围绕一体化重点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突破?如何发挥城市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

  孔晓宏: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始终是宣城发展的不变主题。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宣城抢抓重要历史机遇,以建设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聚力“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推动宣城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结合自身区位、产业优势,宣城提前部署、精心谋划,在全省率先印发《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宣城行动计划》,明确“一区”“一枢纽”“三基地”的发展路径和七个方面重点任务。

  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宣城与沪苏浙融合的紧密度明显加深,产业的集聚度明显加快,多方位合作的深度明显加强。

  这一年多来,宣城高质量落实相关工作,狠抓一体化工作推进,深度参与区域合作。包括牵头组建G60新能源产业联盟,规划建设“一地六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在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建设宣城首家“科创飞地”,加快省际交汇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等,全方位推进与沪苏浙的高质量融合、一体化发展。

  一体化过程中,宣城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以项目化推动一体化。去年,宣城列入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509个,完成投资726.4亿元,项目开工率、竣工率和投资完成率均居全省前列;新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数居全省第一位,其中82%以上的项目来自沪苏浙地区。

  争当排头兵,不仅是一体化的排头兵,也是高质量的排头兵。未来,宣城将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和国家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机遇,坚持把新基建作为“发力点”,把项目建设作为“主抓手”,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任务”,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上海证券报: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城市,宣城如何依托该走廊实现产业分工协作?例如,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上海松江经开区的对接情况如何?

  孔晓宏:宣城经开区与松江经开区自2018年6月签订合作共建协议以来,强化园区互动、产业互联、优势互补,推动园区合作、产业协作迈入崭新阶段。

  一年多来,宣城借助松江产业资源,深入推进产业分工协作,精准承接松江地区产业转移,先后打造了长三角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瑞梅大健康产业园、智能绿色家具建材产业园等多个专业化园区。

  今年,宣城先后引进欢廷机器人、上海乐亿薄膜制品、智能绿色家具建材产业园等项目,协议引资36.7亿元。福贝宠食、鹰峰电子、衡孚电子等较早入园的松江来宣企业投资信心更足,纷纷计划上马二期项目,其中,投资11.2亿元的福贝宠食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项目已签约落地。

  宣城还充分利用松江科研优势和宣城要素资源优势,聚焦生命健康和人工智能等产业,与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合作打造协同创新中心,构建研发在沪、产业在宣城的“科创飞地”新模式。

  目前,G60科创走廊宣城(上海)科创中心、人才大厦项目落户临港松江科技城,宣城经开区成功获批省“飞地经济”首批试点园区。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通过几年的努力,宣城经开区的产业层次不断丰富,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基本形成了以新能源新材料、汽车零部件和高端装备制造、休闲食品、生物医药为代表的四大主导产业。

  上海证券报:围绕共同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长三角各方协同奋进,宣城市会如何推进?

  孔晓宏: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宣城坚持龙头带动、各扬所长,着力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努力建设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 为此,宣城采取的具体举措包括:强化区域创新合作、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承接产业转移。

  今年上半年,宣城新签亿元以上项目210个,总投资608.9亿元,同比增长33.8%,大多来自长三角地区。

  目前,宣城正积极规划建设“一地六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比如投资百亿元打造的宛陵科创城7月28日已经开园,这里将是长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要素集聚的重要平台。

  宣城已初步形成了宣州精细化工、郎溪特种装备、宁国汽车密封件和电子元器件、泾县高效节能电机、绩溪医药食品、旌德大健康、宣城经开区新能源锂电池等优势产业集群。

  下一步,宣城将编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积极参与数字长三角建设,加快布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5G商用等数字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新高地。

  同时,宣城将持续加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劳动力、土地空间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呼应和大力承接沪苏浙地区产业转移,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

  上海证券报:宣城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也是国家绿色发展优秀城市。在乡村振兴和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宣城是如何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

  孔晓宏:宣城先后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低碳试点城市、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绿色发展优秀城市和美丽山水城市等诸多“国字”称号,绩溪县、宣州区、旌德县分别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近年来宣城一直坚持“生态立市”首位战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初步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又有宣城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围绕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宣城样板”的目标,宣城在全省率先成立由市委书记担任主任、市长担任第一副主任的市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委员会,以最高站位、最严标准、最实举措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截至8月底,宣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29.7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达95%,分别居全省第三和第二位;境内国、省、市控断面水质均值全部达标,中央环保督查反馈意见及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同时,宣城以全域建设美丽乡村为抓手,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先后获评中国最美乡村10个,市级以上美丽乡村中心村覆盖率81.5%。

  宣城还全面启动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宣城)经济带建设,谋划建设“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全面实施河(湖)长制、林长制,山青、水绿、路净、气馨的新景象蔚然成型。

  上海证券报:宣城市如何借力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赋能?

  孔晓宏:我们牢牢把握金融回归本源、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本质要求,狠抓金融精准服务,着力用“金融血液”滋润“经济之躯”,努力为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提供金融支撑。

  为着力发挥金融信贷“主渠道”作用,宣城出台了《金融支持G60科创走廊先进制造业发展综合行动方案》《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实施意见》《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综合服务试点意见》等政策,重点支持制造业、小微企业贷款,着力提高中长期贷款比重。

  同时,发挥“信贷+保险”融资渠道作用,争取保险资金直投。例如,人保财险公司宁国支公司助力宁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融入长三角地区发展,主动提供4.1亿元风险保障,解决了企业研发新产品的后顾之忧。

  在资本市场建设方面,宣城精准对接,倾力构筑资本市场“宣城板块”。持续实施企业上市“翱翔计划”,深度融入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联盟,主动邀请上交所专家来宣城调研,对辖区优势企业上市(挂牌)进行“一对一”辅导;积极争取安徽省股权交易中心在宣城设立分中心,助推更多企业在省股交中心挂牌,不断夯实上市基础,实现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合作。

  截至目前,宣城已有8家企业境内首发上市,居全省第3位;在省区域性股权市场科创板挂牌企业达127家,占全部挂牌企业数的55.2%。

  为大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宣城积极引进徽商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入驻,支持各金融机构在区域内协同服务、配合异地抵质押办理、创新金融产品等各方面工作。同时,加快打造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加大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圈建设,畅通对接渠道,不断提升小微企业信贷获得感。

  上海证券报:构建长三角统一市场是实现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途径。宣城市在探索市场要素流动等方面,会如何推进?

  孔晓宏:近年来,宣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实施“四送一服”专项行动和“三联三互三统一”工程,全面融入长三角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促进了人才、资金、数据和技术等市场要素的高效优化配置。

  其中,围绕一体化要素市场建设,宣城加快推动土地、人力资源、产权等市场交易数据共享交换,强化各类市场间的分工协作。实施“宣城籍在外优秀人才回归”工程,举办“百家企业沪苏浙行”等活动,引进沪苏浙地区科创团队41个,其中入选省级扶持团队的数量居全省第3位。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出台非集中建设区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实施意见,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为建立健全一体化合作机制,宣城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价格监管、网络市场监管、食品药品安全、质量安全等重点领域区域合作机制,加强长三角地区执法联动,集中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落实“满意消费长三角”行动,发挥环太湖毗邻城市消费维权协作会议作用,共建一体化维权网络。

  上海证券报:交通一体化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宣城作为安徽省唯一一个同时与苏浙接壤的市,是如何推动交通一体化的?

  孔晓宏:作为安徽唯一一个既与江苏又与浙江交界、且处于长三角天然地理中心的省辖市,宣城坚持铁路、公路、水路、航路“四路”并进,着力打通省际“断头路”“瓶颈路”,基本实现了市内“域域通高铁、县县通高速”、市外与沪宁杭“一小时交通圈”的目标。

  为了强化与毗邻地区交通协同发展路径研究、对接,宣城市科学编制交通基础设施国土空间规划,加快构建公、铁、水、空多方式立体综合交通网。目前,已谋划宁宣、合杭、宁杭高速二通道等6条高速公路,总里程303公里,均纳入《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修编(2016—2030年)》计划;6个通用机场列入《安徽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2019-2035年)》。

  宣城还突出重点、打通堵点,着力强化互联互通。宣城持续开展交通会战,一批重大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项目陆续开竣工,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通车里程近900公里,居全省前列。宣城积极主动加强对接,宁宣杭高速临安段、高淳段和溧宁高速溧阳段3条省际“断头路”加快建设,计划2022年建成通车;申嘉湖高速西延安徽段年内开工建设。京福、杭黄、商合杭高铁相继通车,新增铁路运营里程约123公里;高等级航道和千吨泊位从无到有,芜宣机场年内完工,全市即将迈入“高铁+航空”新时代。

  围绕打造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宣城加快完善高速公路网,着力构建“三横三纵三联”的高速公路体系,推动与苏浙毗邻的高速公路“断头路”、航道“瓶颈段”全线贯通,市域范围内的道路“微循环”保持高质量畅通,努力为“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提供有力支撑。

  上海证券报:宣城是生态秀美之地,山灵水动。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宣城如何推进旅游业加快融入长三角旅游圈?

  孔晓宏:宣城身处北纬30度神秘地带和长三角天然地理中心,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重要成员。为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宣城积极推进与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城市旅游协作,加强品牌共建、资源共享、信息互推、客源互送,推动长三角城市的旅游目的地合作机制向高水平、深层次、宽领域推进。一是加强合作交流,构建一体化联动发展新格局。二是加强品牌推广,提升省际交汇区域城市新形象。三是加强营销互惠,引爆长三角来宣旅游新热潮。

  为突出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空间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宣城强化与沪宁杭等地共建长期、稳定、共赢的旅游目的地合作机制,联合G60城市开展“玩转G60 畅游长三角”线上云游直播及朋友圈推广活动,着力把宣城的文化、生态、旅游等优质资源更好地推向长三角城市。

  同时,宣城还整合全市历史、文化、非遗等资源,联合南京都市圈城市共同打造“跟着考古去旅游”“跟着非遗去旅游”“跟着名著去旅游”主题线路产品,联动市域景区、星级酒店、民宿、农家乐等文旅企业,推出一系列高铁+旅游、高铁+民宿文旅产品,两条“高铁+”线路产品获选长三角“高铁+”快捷旅游线路产品。

  上海证券报: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宣城市有哪些政策诉求和期待?

  孔晓宏:在规划建设“一地六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方面,一是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协调有关部委和沪苏浙三地政府,将“一地六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集中合作区规划建设纳入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体系和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重要议事日程。 二是建议比照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制定相应规划、出台政策意见,支持核心区落户在“苏皖合作示范区+上海白茅岭农场”及周边区域。 三是建议加快完善载体功能,重点推进合杭高速、G50沪渝高速宣广段改扩建和宁杭高铁二通道、南京至宣城城际铁路建设,打通省际“半截路”。

  承接产业转移,势必带来能源消费的增加。当前,能源消费基数小已成为宣城经济发展的掣肘。因此,在能耗支持方面,我们建议在长三角统一建立能源消费指标与产业项目转移协调挂钩机制,对转移的产业项目原有能耗适当流转到落户地域。

  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绕不开的是耕地占补平衡问题,对山区市县而言,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难度大。在用地支持方面,我们建议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异地交易机制,鼓励补充耕地指标富余的地方将指标放在省级平台交易;对补充耕地指标流转实行市级统筹,在地级市范围内进行平衡。

  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议由国家相关部委帮助协调和督促解决“一市三省”在推进省级“断头路”、航道“瓶颈”建设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重点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全力支持各地加快推进项目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