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换股东不换理念难“化蝶”

2021-01-12 07:44: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黄蕾

  大本营在北京,即将迎来6岁生日的合众财险,近日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网站上挂出拟变更股东的公告。吉利控股愿斥资约1.3亿元,从合众人寿手中买下合众财险33.33%的股权。

  合众财险是近年来中小险企股权频频生变的一个缩影。仅最近两个月以来,就有中法人寿等多家保险公司发布变更股东的公告。这些公司成立时间有长有短,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尚未进入稳定的盈利期。

  以合众财险为例,该公司的目标定位是:打造成为一家最懂科技应用、具有良好价值回报的保险公司。但从业绩来看,实际上并不如意,2018年、2019年净利润均为亏损,亏损额分别约为6793万元、5325万元。

  持续数年甚至十多年巨额投资,却始终不见预期回报,这是大部分保险公司股东萌生退意的主因。尤其是在一些股东自身主业陷入低迷,无法再在辅业上持续投入的背景下,中小险企近年来频繁上演股权更迭大戏。

  “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资本双向流动的加速,恰恰映照出保险市场退出机制的雏形。在行业发展初期,保险公司股东洗牌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可以把对这个行业不了解的股东剔除出局,吸引更有实力、眼光更长远的股东入主。

  对于这些经历股权变更的保险公司来说,每一次股东易主也是一个优化过程,很可能是一次破茧重生。但在业内人士看来,重生的前提之一就是:不能只换股东不换理念。

  从中小险企的发展轨迹来看,除市场竞争加剧这个客观因素外,它们普遍没有实现持续盈利的一大主观原因,就是股东经营理念的长期错位甚至扭曲,缺乏战略布局——短时间内就要看到回报,甚至还要把险企变为股东的融资平台,从而导致企业经营偏离了正轨。

  放眼整个行业,不少中小险企在成立之初便雄心勃勃,“三至五年内成立保险集团、其间引入战略投资者、十年内实现IPO”等口号喊得响亮。他们不惜重金从老牌险企挖高管、挖团队,生搬硬套同行的那一套“规模至上”的管理及销售思路。这样一来,中间费用、管理费用高企,保单获取成本不断抬升,保费获取难度越来越大、费用成本亦越来越高。

  前车之鉴摆在眼前。对于一些新进入或打算进来的资本,业内人士表示,争相涌入保险业的勇气虽然可嘉,但招兵买马之后,如何摆正经营理念、找准公司定位才是关键。

  一方面,保险是个专业复杂又特别强调风控的行业,尤其是在从严监管背景下,需要股东抱以长期持续经营的态度,而非一时兴起、时进时退。

  另一方面,不能再走老路,过去那套“大而全”的保险公司盈利模式显然已不受用,避开与老牌大型险企正面交锋,走专业化之路、放慢扩张脚步,选准适合自己的市场定位,关系到中小险企未来成败。

  在严监管趋势下,险企股东门槛相应抬升,行业更欢迎优质且有耐心的股东入场,对于投机取巧者避之唯恐不及,这在一定程度上亦起到了筛选“好股东”的作用。